柳覆浓阴日正长,拂檐烟缕午风凉。
更无人事来相扰,不独忘言并自忘。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来分析答案。注意要结合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夏昼”意为夏日午后的光景。“柳”指垂挂于屋檐下的柳枝,是夏季常见的景物之一;“阴”指遮阴处;“日正长”说明太阳高悬,炎热难耐。“拂檐”指风吹过房檐,拂动着垂下来的柳条;“烟缕”指飘荡在空中的柳条细丝。“午风”指中午时分的和煦之风;“凉”指风带来一丝凉爽的感觉。“更无”意为更加没有;“人事”指人世间的事情;“相扰”意打扰。“不独”意为不仅仅;“忘言并自忘”意为不仅忘记了说话,也忘记了自身的烦恼。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午后的景色。首联写柳树的浓荫遮蔽了炎炎日光,午风习习,吹拂着垂挂在房檐上的柳丝,给人以清爽之感。颔联以“更无”二字作结,进一步写夏日午后的静谧,突出其幽雅恬淡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颈联由物及人,以柳喻人,将人比作这垂柳,既写出了人与柳的和谐统一,又写出了自己心如止水的境界,流露出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情。尾联两句用典,引用《庄子·外物》中“且子独不见夫蒙庄乎?彼游于天地之闲而志意修然不忘其所欲者。”表达自己超脱尘世、忘怀俗虑的心境。
【答案】
译文:
夏日的午后,阳光明媚,柳条覆盖在房屋上,形成一片浓厚的阴翳;和煦的风从屋檐下吹过,柳条被
轻轻吹起,飘散出一缕缕细丝。没有什么事情打扰我,我不仅忘却了言语,连自己的烦忧也忘却了。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夏日午后的情景。夏日午后的光景本应十分宜人,但诗中却描绘得如此清冷,似乎并不尽如人
意。细细品味,便知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清”。诗人以“柳”,点出时令特征,以“雨”暗示天气状况,以“阴”状
写阳光被遮住的情景,以“日正长”点明时间。这样,一个夏日午后的景象就生动地呈现出来了,使人感到十分惬意。诗
人接着写夏日午后特有的景象,即“帘幕疏疏风透”,这是夏天的典型景象。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描绘,让人读来
如身临其境,有身临夏日午后的感觉。夏日午后的景色虽然宜人,但却不免令人烦躁,所以诗人接着说:“更无人事来
相扰”。诗人说,除了这些,再没有什么人来打搅他了。这里“人事”一词用得很巧妙,它既是人世间的事情,又是人
们常常说的人事。这里,诗人不说人世间的事情,却说“人事”,显然是为了突出夏日午后的这种安静的气氛。
夏日午后的景色虽然宜人,但人们却不能久留其中,因为这时正是农忙时节,农民们都忙于劳作。所以诗人
紧接着就说:“不独忘言并自忘”。这里的“言”是指语言,是说人们不能像诗人那样,只顾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忘了劳动
。“自忘”就是忘记自己的存在。“并”是兼的意思,“自忘”就是自己忘记自己应该做什么。诗人说,人们不仅忘记了
自己的语言,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诗人在这里用“不独”二字强调自己忘言、忘己的程度。诗人之所以如此忘言忘
己,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很宝贵,他不愿让这美好的时光白白流逝,他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光去干一些有意义
的事。
最后两句,诗人运用典故,引用《庄子·外物》中的话:“且子独不见夫蒙庄乎?彼游于天地之闲而志意修然不
忘其所欲者。”意思是你难道没有见过那自由自在的鸟儿吗?它在天空中飞翔,不受任何拘束,飞到哪里哪里就是它的家
,它想去哪里就去那里。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没有任何牵挂。诗人说自己就像这只鸟一样,他游于天地之
不受世俗的牵绊,自由自在,无所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