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萋萋迷远树,苍波渺渺流何处。
扁舟向夕访良朋,篷窗远载残阳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萋萋”、“苍波”。
参考答案:青青的草很茂盛地长着,迷离了远方的树林;渺茫无边的大河流向哪里?傍晚时我乘扁舟去访问朋友,远远地带着残阳驶出船篷窗口。
【译文】
碧绿的草丛长得茂盛,迷离了远处的树林;无边无际的大江流向何方?傍晚时分,我乘着小船去拜访朋友,远望着帆篷上的阳光渐行渐远。
【赏析】
诗中“芳草”是春天的标志,是生机的象征。“翠梧”则给人以清凉之感。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游山时的所见所感。“萋萋”二字用得传神,写出了春草的浓密茂盛。“迷远树”三字,把游子与故乡之间的距离拉得很长,使人产生一种怅惘之感。
“渺渺”一词写出了大水流动的浩荡气势,给人一种壮阔之感。“流何处?”一句问得极有情味,也极有韵味:仿佛在向读者询问,又仿佛在自我安慰。这种设问式的提问,使诗歌的意味更浓,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良朋”指朋友。这里说“良友”,是因为良友能以自己的胸怀开阔诗人的视野,使他忘却旅途的寂寞。“向夕”即傍晚,点出了时间。诗人在日暮之时,去拜访好友。这“良朋”当是诗人志同道合的知音。诗人在“良朋”处共饮共话,那是多么惬意!“良朋”的家就在船窗外不远,他们可以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美丽的夕阳。而诗人自己,也乘着酒兴,将船划得更高更远,直到看不见“良朋”的家才返回船舱。
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写人。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物,写人是为了突出景物。前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后两句写人,但人中有景。诗的意境十分优美,读来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