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断行迹,落叶大于掌。
我来正凄风,抚景结遥想。
峭崖逢僧臞,空林答樵响。
饥乌啄败芦,征雁弄清吭。
俯仰会所适,心目竞飒爽。
一峰立我前,窄径聚而上。
倦欲憩松根,险思扶藤杖。
遂得造其巅,平湖贡滉瀁。
云从足底生,烟自树头敞。
始信山中人,足悟尘外赏。
后期回春姿,林木互苍莽。
蛮榼倩僮携,鼓琴矢独往。

【注释】

寒山断行迹,落叶大于掌:寒山,即指寒山寺,在江苏无锡市西面,是南朝梁代诗人张继的故宅;“断”字,意为被大雪覆盖。落叶大于掌,形容树叶落得很多。

我来正凄风,抚景结遥想。

峭崖逢僧臞,空林答樵响:我来到这寒山时,正是秋风肃杀的时候,我看着眼前的景色,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

饥乌啄败芦,征雁弄清吭:饥饿的乌鸦,啄食着枯败的芦苇;大雁在高空中鸣叫着,好像在诉说着它们的痛苦。

俯仰会所适,心目竞飒爽:抬头仰望天空,低头俯视大地,一切都如此美好。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起来。

一峰立我前,窄径聚而上:一座山峰屹立在我的面前,一条狭窄的小路引领着我前行。

倦欲憩松根,险思扶藤杖:我感到有些疲惫,想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但是山路险峻,我需要扶着一根藤杖才能继续前行。

遂得造其巅,平湖贡滉瀁:终于攀登到了山顶,眼前出现了一片平坦如镜的湖泊,波光粼粼,如同仙境一般。

云从足底生,烟自树头敞:云雾缭绕在脚下,仿佛是从地面升腾起来的;而烟雾弥漫在树木之间,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始信山中人,足悟尘外赏: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山中人的清高脱俗,他们能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心灵的宁静和愉悦。

后期回春姿,林木互苍莽:随着时间的流逝,春天的气息逐渐复苏,万物都开始焕发生机。

蛮榼倩僮携,鼓琴矢独往:我拿出一只小酒壶,邀请一位当地的小孩一起品尝。然后,我独自坐在山石上,弹奏着琴弦,陶醉在这美好的山水之间。

【赏析】

《冬日登南高峰》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相结合的诗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高峰的壮丽景象,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首联“寒山断行迹,落叶大于掌”,以寒山寺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秋末冬初的画面。这里的“断行迹”意味着山路崎岖,不易行走,而“落叶大于掌”则形象地表现了秋天落叶之多的情景。这两句诗既点明了季节特征,又为下文的描绘做了铺垫。

颔联“我来正凄风,抚景结遥想”承接首联的意境,进一步描绘了寒山上的凄冷氛围。“凄风”象征着寒冷的季节已经来临,而“抚景结遥想”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沉思和遐想。这一联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颈联“峭崖逢僧臞,空林答樵响”则是对前两联的补充和延伸。诗人在陡峭的山峰上遇到了一位僧人,他的身影显得瘦弱而孤独。而在空荡荡的树林中,传来了樵夫砍柴的声音。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景色的变幻无常,还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声音,营造出一种生动而真实的场景。

诗中的主人公继续攀登山峰,来到了山顶。“俯仰会所适,心目竞飒爽”描述了他俯瞰山下的景象时内心的愉悦和轻松。这里,“俯仰”与前面的“行迹”相呼应,强调了登山的过程是一次身心的锻炼和升华。而最后的一句“心目竞飒爽”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尾联“一峰立我前,窄径聚而上”进一步描绘了山顶的景象。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眼前,而一条狭窄的山间小道引导着他走向更深处。这里的“一峰”、“窄径”和“聚而上”都强调了路径的艰难和险峻。然而,正是这些艰辛才使得攀登的过程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最后两句“倦欲憩松根,险思扶藤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休息的需求和对安全的考虑。他想要找个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但山路险峻,需要扶着藤杖才能继续前行。这里的“憩松根”和“扶藤杖”都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所经历的疲劳和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它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深思和感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