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无道路,云气随我身。
渐觉笠檐重,沾袂细如尘。
幽花齐吐艳,仙鸟群相亲。
泉石自太古,耳目愈清新。
银河忽倒泻,云际垂天绅。
可望不可即,对立峰嶙峋。
阵云如滚马,归云如悬鹑。
身立云气上,看云态弥真。
下山脚下袜,细草藉如茵。
尘世日方杲,阴晴气不均。
试将山中景,说与山下人。
【注释】
登天目遇雨:指作者登上天目山后,突然下起了雨。
荒山无道路:荒山没有路。
云气随我身:云雾随着我的身体在飘动。
渐觉笠檐重:渐渐觉得戴斗笠的帽檐沉重了。
沾袂细如尘:衣服被雨水打湿,衣袖上的水迹好像灰尘一样。
幽花齐吐艳:幽深的花丛中同时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仙鸟群相亲:一群仙鸟相互靠近着,显得亲近。
泉石自太古:从远古以来的泉石。
耳目愈清新:耳朵和眼睛感觉越加清新。
银河忽倒泻:忽然看到银河像倒下来的水流。
云际垂天绅:云层中垂下一条条像绸缎一样的云带。
可望不可即,对立峰嶙峋:只能远远地眺望那些山峰,它们屹立在那里,高峻险峻。
阵云如滚马:阵列的云彩像翻滚的战马一样。
归云如悬鹑:归去的云彩像悬挂的鹌鹑蛋一样。
身立云气上,看云态弥真:站在云层之上,观看云朵的形状更加逼真。
下山脚下袜,细草藉如茵:下山时脚下踩着的是细软的草地。
尘世日方杲;人世间的太阳正明亮。
阴晴气不均:天气变化无常,阳光和阴云交织在一起,使得气氛变得不那么均匀。
试将山中景,说与山下人:试着把山上的风景描绘出来,告诉山下的人吧。
【赏析】
此诗是诗人登山时偶遇一场大雨而作。全诗以记叙之笔写景,但景物描写不是单纯地摹形绘影,而是通过“云”、“衣”、“鞋”等物象来表现山中气象的变化及其特点。
诗的前四句写初见山雨。“荒山无道路,云气随我身。”两句一开篇就写出了山雨的特点:“荒山”,说明山路难行,而自己又身在高处,因此“无道路”;“云气随我身”,则进一步点明了“荒山”二字的由来——因为山高林密,雾气蒸腾而上,形成云气缭绕于山间,使整个山区变得一片迷蒙。这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为下文的描写打下基础。
接下去,诗人便具体描摹了山雨降临的情景:“渐觉笠檐重,沾袂细如尘”。这里,诗人用一个比喻来表现雨势之大:当自己感到雨点落在笠檐上越来越重的时候,那雨滴已经小得像尘埃一般细微了。这个比喻形象生动、贴切传神。
作者又写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幽花齐吐艳,仙鸟群相亲。”“幽花”指的是山中的野花,这里暗喻山中的景色。“齐”字表明这些野花一齐开放,竞相争艳。“仙鸟”则是诗人想象中的飞禽异兽一类的动物,它与“幽花”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群相亲”三字更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仙鸟们相互接近、亲密无间的情趣。
诗人又写了他所看到的山中景象:“泉石自太古,耳目愈清新。”“泉石”是山中的水源和岩石,这里暗喻山中的一切。“自太古”表明自从有人类居住以来,泉水就源远流长,岩石则历经沧桑而依然坚固。“耳目愈清新”表明经过山雨的洗礼之后,人的听觉和视觉都变得更加清晰明净了。这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作出的感受。
接下来的八句,都是写自己站在高处观赏山下景色时的感受。由于山高路陡,所以视线受到限制,只能远远地观望:“银河忽倒泻,云际垂天绅。”“银河”是天上的银河,“云际”指天空之中。“倒泻”表明银河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垂天绅”是形容云彩下垂的样子如同丝巾一样飘逸。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山雨来临之前银河的壮阔景象,而且也暗示了这场山雨的猛烈程度。
紧接着,诗人又描写了山雨过后的景象:“可望不可即,对立峰嶙峋。”“可望不可即”,意味着虽然可以远远地观看到那山峰,但是却不能到达山顶;“立”字表明诗人正站立在这高峻险峻的山峰上。这一部分既是对上文的承接,也是对下面内容的准备。
诗人描写了雨后山林中的景象:“阵云如滚马,归云如悬鹑。”“阵云”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云块;“归云”是说那些刚刚散去的云朵。“如滚马”是形容云块滚动的样子;“如悬鹑”则是指那些刚刚散去的云朵形状像鹌鹑蛋一样。这一部分描绘了雨后山林中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和生动活泼的动态场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之中。
诗人又写了自己的感受和打算:站在高处观看着山下的景色,心中不禁感慨万分:“试将山中景,说与山下人。”于是诗人决定下山去寻找那些熟悉的朋友,将这美丽的山中景色介绍给他们:“山下人知否,凭君问管宁。”意思是:山下的人们是否知道这一切美景?请你们向管宁请教啊!“管宁”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和隐士,他曾经隐居在一个名叫管宁的地方。这里,诗人借用管宁的名字来表示自己愿意向山下的朋友们传授这份美好的东西。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优美。通过对雨后山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