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有作者,《秋声》、《赤壁》。

【其十四】

太师教诗,其三曰比。

东管有言,侧附者理。

子贡方人,老彭窃似。

松受茑缠,玉怜葭倚。

莫刺如涂,起义在彼。

象其物宜,图穷见匕。

【其十五】

微辞宋玉,隐语淳于。

《甘泉》、《羽猎》,《上林》、《子虚》。

主文风刺,匪直匪愚。

听者神耸,言者无罪。

转圜从谏,治迈唐虞。

方内圆凿,岂能入乎?

【其十六】

莺飞草长,物候惊新。

《登楼》王粲,翻悔依人。

怀归故国,出剑风尘。

鲍照不作,谁画《芜城》?

江关萧瑟,庾信伤神。

《小园》、《枯树》,哀江南春。

【其十七】

京都矩丽,一纪十年。

笔札楮墨,藩溷着焉。

《海潮》卢作,星再周天。

结响不滞,捶字乃坚。

《二十四赋品》是魏谦升仿照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所创作的理论著作,它涉及诗歌、辞赋的创作和研究。下面将根据原文逐句进行详细释义并附上赏析:

  1. 后有作者
  • 诗句:《二十四赋品》中的“后有作者”指的是在其后有人创作了新的文学作品,这可以指代后来的诗人或文人对《二十四赋品》的创新和发展。这里的“作者”可能是指那些继承和发展了《二十四赋品》中关于诗歌艺术风格和技巧的诗人。
  • 译文:在这里,“作者”可以理解为后来的诗歌创作者,他们继承了魏谦升的观点并加以发展,创造出了新的艺术作品。
  • 赏析:这个句子强调了诗歌创作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指出后来的诗人不仅仅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诗歌艺术更加丰富和多样。
  1. 《秋声》与《赤壁》
  • 诗句:《二十四赋品》中提到的这两部作品,《秋声》和《赤壁》,可能是对某位诗人或文人的特定创作进行评论或分析。
  • 译文:《秋声》和《赤壁》可能是魏谦升特别关注的两部作品,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诗坛上的风格特点和审美倾向。
  • 赏析:通过对比《秋声》和《赤壁》的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师教诗
  • 诗句:《二十四赋品》中提到的“太师教诗”,指的是古代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制度,即由太师(可能指高级官员或学者)负责教授文学知识和技艺。
  • 译文:在这个句子中,“太师”是传授诗歌知识的重要人物,而“教诗”则表明了太师在这一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 赏析:这一章节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体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教育和学术传承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1. 其三曰比
  • 诗句:《二十四赋品》中的“其三曰比”,其中的“比”通常指的是一种修辞手法,即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或深化内涵。
  • 译文:这里的“其三曰比”可能指的是《二十四赋品》中专门讨论了“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内容。
  • 赏析:“比”作为《二十四赋品》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魏谦升对于语言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1. 听者神耸
  • 诗句:《二十四赋品》中的“听者神耸”,意味着听众被诗歌所打动,内心受到震撼。
  • 译文:这里的“神耸”表达了诗歌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想影响力。
  • 赏析:“神耸”不仅描述了诗歌的效果,也反映了诗歌艺术在情感交流和精神启迪方面的重要性。
  1. 主文风刺
  • 诗句:《二十四赋品》中的“主文风刺”,指的是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讽刺时弊,批评社会现实。
  • 译文:这里的“主文风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批判功能,即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反映和批评社会问题和不公现象。
  • 赏析:“风刺”反映了魏谦升对于诗歌功能的认识,认为诗歌不仅是艺术表达,也是社会变革的工具。
  1. 方泽凿枘
  • 诗句:《二十四赋品》中的“方泽凿枘”,这里的“方泽”可能指的是广阔的湖泊或水域,而“凿枘”则指凿子和榫卯,用于连接或固定物体。
  • 译文:整个句子可能在描述一种场景,如湖泊广阔但又有特定的凿枘之处来固定或支撑某种结构。
  • 赏析:“方泽凿枘”可能象征着诗歌中的广阔意境和精巧的结构,反映出魏谦升在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上的精细考量。

这些内容提供了对《二十四赋品》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