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以而谀之者,宁以口,毋以笔;不可耐而骂之者,亦宁以口,毋以笔。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原诗:
不得以而谀之者,宁以口,毋以笔;不可耐而骂之者,亦宁以口,毋以笔。

我们逐句进行释义:

  1. 不得以而谀之者,宁以口,毋以笔:意思是对于那些不得不阿谀奉承的人,宁愿用嘴巴去表达(即口头上的恭维),也不愿通过文字(即笔下的谄媚)去迎合。这里的“谀”指的是阿谀奉承,而“以口”则是指通过语言表达。

  2. 不可耐而骂之者,亦宁以口,毋以笔: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那些无法忍受而被辱骂的人,同样选择用嘴巴(即口头上的反驳或辩解)来应对,而不是文字(即笔下的辩解或攻击)。这里的“骂”指被辱骂,而“以口”则是通过言语来进行回应。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于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的态度,即对于阿谀奉承和无理取闹的人,宁愿用言语而非文字进行回应,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误解。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平和、理智的生活态度,即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冲动和盲目的行动。

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 不得以而谀之者:意为迫于某种压力或目的而不得不采取阿谀奉承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不真诚的,甚至带有欺骗性。在这里,诗人强调了面对这类情况时,应以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 宁以口,毋以笔:这里的“以口”指的是口头上的言论、表达或争辩,而“以笔”则是通过写作、文章或其他书面形式来进行表达。诗句传达了一种观点,即面对不公正或不合理的情况,应当选择用口头的方式去陈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而不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去辩解或攻击。

  • 不可耐而骂之者:意为无法忍受别人的侮辱或挑衅而选择回击或反驳的行为。这里的“骂”指被辱骂或受到挑衅,而“以口”则是指通过言语来进行应对。诗句表达了一种观点,即面对他人的挑衅或侮辱时,应选择用言论来回应,而不是用文字进行攻击或辩解。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在面对压力或不公正待遇时,应以言辞而非文字来进行回应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冲突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冲动和盲目的行为。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智慧和经验积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