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毫游虎观,振臂息鲸涛,文治武功,燕许汾淮齐俯首;
星月黯湘潭,风云惨江树,畏威怀德,蛮夷华夏共倾心。
【注释】
-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字伯涵,晚号涤生。道光进士。曾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是清朝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清末最有成就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传奇色彩,从科举考试到成为朝廷重臣,再到后来的政治改革,他经历了很多波折和挑战。然而,尽管他在政治生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也面临过各种困境和挑战。例如,他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就曾经遭遇过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围攻。然而,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功地抵御住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因此,他被誉为“晚清第一人”。
- 虎观:指翰林院。
- “振臂”二句:指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以文治国,以武定国。他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使国家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同时,他也善于运用武力,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军,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 燕许汾淮齐:指曾国藩所管辖的地区。其中燕、许、汾、淮是清代的四个重要省份,而齐则是山东的一个地区。这四个地区在当时都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和文化都比较繁荣。
- “星月”二句:指曾国藩在治理这些地区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毅力,成功地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他注重发展农业和商业,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他也注重加强军队的建设和维护国家的稳定。
- 蛮夷华夏共倾心:指曾国藩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时,能够做到公正公平,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尊重和支持。他的这种胸怀和气度,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领导者。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描绘了曾国藩在不同时期的风采和成就。上联描绘了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时的情景,下联描绘了他治理地方时的功绩。整副对联既展现了曾国藩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上联“簪毫游虎观,振臂息鲸涛”,描绘了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时的情景。这里的“簪毫”指的是笔,象征着文人学士;“虎观”指的是翰林院,即皇帝身边的重要机构之一;“震臂”则是指挥动手臂,表示激昂振奋的意思。这个意象传达了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时的威武和豪迈,同时也暗示了他在政治上的雄心壮志。此外,“振臂息鲸涛”中的“息鲸涛”则形象地描绘了曾国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下联“星月黯湘潭,风云惨江树”则描绘了曾国藩在治理地方时的功绩。这里的“星月”指的是夜晚的天空;“湘潭”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名;“风云惨江树”则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却能够展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力。他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还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种卓越的治理能力和领导才能使得他在各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整副对联通过对曾国藩在不同时期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非凡风采和卓越成就。无论是在翰林院任职还是治理地方,曾国藩都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这种精神风貌和领导风格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效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