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泥丸封不固,黄河处处防飞渡。
摆边残卒苦无多,连城已破蒲汾潞。
晋阳退保宁武关,炮车四面高于山。
彼众番进我援绝,巷战手中无寸铁。
跳?
腾空三丈高,老拳巨颡相分裂。
抵死骂犹不绝口,全家婢子登埤守。
溃围力竭刘遐妻,斜筑尸填朱序母。
烽火长驱达帝京,降书揖贼争前迎。
关头夜黑英雄鬼,风雨灵旗卷哭声。

【注释】

(1)函谷:关名,在今河南南阳。泥丸:喻指小国、弱敌。固:稳固。封:封闭。不:无。飞渡:过河。摆边:据《新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曾驻军于此。残卒:残余的士卒。蒲、汾、潞:古地名,均在今山西永济县境。晋阳:即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宁武关:关名。在今山西五台山东北。炮车:大炮。四周:周围。高,超过。彼众:指叛军。彼众番进:指叛军多次进攻。援绝:援兵断绝。巷战:指城下之盟。手中无寸铁:没有兵器。跳?:《太平御览》引李华《吊古战场文》:“一跌不起,便为两断。”腾空三丈高:形容人跳起很高。老拳巨颡:以拳头和头相击。相分裂:形容战斗激烈。抵死骂犹不绝口:形容战斗至死也不放弃。全家婢子登埤守:全家奴婢都登上城墙守卫。埤:墙基。溃围力竭:指敌军已破城而入,陷落于城中,力量已竭。刘遐妻:指刘遐的妻子。斜筑尸填朱序母:朱序的母亲被贼兵所杀。朱序:唐朝大将,曾任朔方节度使,镇守泾州。烽:烽火。长驱:长距离地前进。降书揖贼前迎:表示愿意投降的书信向叛军招安。降书:投降信。揖贼:请降或向叛军称臣。争前迎:争相迎接。关头:关口。夜黑:天色黑暗,暗喻战事紧张。英雄鬼:指战场上的英雄,也暗喻英勇的战士。灵旗:旌旗。卷哭声:旌旗卷动,哭声四起。

(2)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三年(768),作者当时为左拾遗,因谏阻代宗皇帝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触怒权贵而被贬谪出京,后任江陵别驾。全诗通过描绘安史之乱时的情景,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及对战争的态度。

【赏析】

此诗写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七月十五日,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时,有感而作。

概括叙述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的过程,突出叛军的猖狂与我军的强大,以及我军将士的英勇顽强。首句“函谷泥丸封不固”是说函谷关被叛军攻破。第二句“黄河处处防飞渡”是说黄河两岸到处都在防备叛军渡过黄河来攻城。“摆边残卒苦无多”,是指叛军虽多,但他们都是些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第三句“连城已破蒲、汾、潞”,是说叛军攻破了长安附近的几个城池(蒲州、绛州、同州)。最后一句“晋阳退保宁武关”,说明郭子仪退守到宁武关。“炮车四面高于山”,写郭子仪用火炮四面攻打叛军。“彼众番进我援绝”,是说叛军屡次进攻,但援军却断绝了。“巷战手中无寸铁”,是说在城下作战,我们没有一寸兵器,只好赤手空拳地战斗。“跳?腾空三丈高”,“跳?腾空三丈高”是说叛军跳得比人还高,冲上城墙,与守军拼战。“老拳巨颡相分裂”,“老拳巨颡相分裂”是说双方用拳头和头相互打斗,打得头破血流。“抵死骂犹不绝口”,“抵死骂犹不绝口”是说守军的斗志十分旺盛,他们虽然身受重伤,但仍然骂不绝口。“全家婢子登埤守”,“全家婢子登埤守”是说家眷们也都登上城墙守卫,誓与城池共存亡。“溃围力竭刘遐妻”,溃围力竭刘遐妻是说当叛军攻进城内时,守城的将领刘遐的妻子已被敌人杀害。最后两句,“斜筑尸填朱序母”,“斜筑尸填朱序母”是说叛军已经攻破了城门,守军的尸体堆满了整个街道,朱序的母亲也被杀死了。“烽火长驱达帝京”,“烽火长驱达帝京”是说叛军已经把战火烧到了京城长安。最后两句,“降书揖贼争前迎”,“降书揖贼争前迎”是说投降书送到叛军手里,请他们前来投降,争先恐后地迎接他们。这两句反映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一方面要坚决镇压叛军,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早日归降。“关头夜黑英雄鬼”,关头夜黑英雄鬼是说在漆黑的夜里,战场上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是鬼魂转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风雨灵旗卷哭声”,风雨灵旗卷哭声是说风雨中旗帜在风中飘扬,哭声震天响。这两句是对前面的总结,前面说了郭子仪如何率领部队收复长安,这里又写了叛军的惨状,并表达了诗人对战局的看法——尽管叛军猖狂,但我军将士英勇顽强,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