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十万,东擒吴,西殪汉,北走庚申无用战。
君不见采石矶,奋戈跳荡船如飞。
又不见洛水槊,溃围驰突全身归。
呜呼勇力绝伦年四十,凌烟鄂公好颜色。
如何甲盾梦神人,疑汝饥来特就食。
英雄憔悴卧田间,日月之明有时蚀。
《开平王常遇春》是清代诗人严遂成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具体如下:
- 第一句:“常十万,东擒吴,西殪汉,北走庚申无用战。”
- 解释:这句话描述了常遇春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常遇春被誉为“常十万”,意味着他的兵力强大到可以独自率领十万大军。他不仅在东边成功擒获了强大的吴国,还曾向西击败了强大的汉朝军队。此外,他还向北取得了对敌人的决定性胜利,但这次战斗对于战争本身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无用战”)。
- 赏析: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达,诗人强调了常遇春卓越的军事能力和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一个无敌将军的形象。
- 第二句:“君不见采石矶,奋戈跳荡船如飞。”
- 解释:这句话提到了著名的历史事件——明军在采石矶的胜利。常遇春在此战役中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战斗力和指挥才能。当他挥舞长矛,激励士气时,士兵们仿佛被赋予了飞翔的能力,船只如同被风驱赶一般向前疾行。
- 赏析: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战场的壮丽景象,也体现了常遇春在关键时刻能够激发士兵斗志的领导能力。
- 第三句:“又不见洛水槊,溃围驰突全身归。”
- 解释:这句话转向了另一个历史场景——洛水之战。在这里,常遇春再次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他在战斗中全身而退,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 赏析:通过对比两个不同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常遇春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卓越的战术智慧和勇气。
- 第四句:“呜呼勇力绝伦年四十,凌烟鄂公好颜色。”
- 解释:最后一句是对常遇春一生的总结和赞美。虽然他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勇力无人能及,他的勇气和力量达到了极点,堪比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李靖(即鄂公)。这里的“鄂公”指的是唐朝名将李靖,以其勇猛和智谋著称于世。
- 赏析:这句诗不仅是对常遇春个人英勇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常遇春这一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常遇春英勇事迹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意和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饱满,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