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瓮城边路,挂帆到扬州。
侬欲随欢去,不是觅封侯。
子夜吴歌,其三
铁瓮城边路,挂帆到扬州。
侬欲随欢去,不是觅封侯。
注释:
- 铁瓮城: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地名,因城墙坚固得名。
- 挂帆:指扬帆起航。
- 扬州:今江苏省省会,唐代为重要城市。
- 侬:古时对女子的称呼,这里代指女子。
- 随欢:跟随欢乐。
- 觅封侯:追求功名利禄。
赏析:
《子夜吴歌(其三)》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组诗中的第三首。全诗通过描绘一位女子在秋天思念远方出征丈夫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女性对征夫的深情厚意和对战争的忧虑。
第一句“铁瓮城边路”,以地理位置作为切入点,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时分,女子站在城墙边远望的场景。这里的“铁瓮城”既是地名,也隐喻了坚不可摧的防御,增添了一丝沉重的历史感。
第二句“挂帆到扬州”。女子挂起船帆,准备前往繁华的扬州,这不仅是旅途的开始,也象征着希望与憧憬。然而,“侬欲随欢去”却表达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是否真的要去享受眼前的快乐?还是因为牵挂远方的亲人而选择留下?
第三句“不是觅封侯”,直接点明了女子的真正目的。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女子往往被期望着能够通过婚姻获得富贵荣华,但在这里,女子并不追求这样的名利双收。她的选择反映出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即“良人罢远征”。
最后一句“何日平胡虏”,则将目光聚焦到了国家大义上。在那个时代,国家面临着外敌的威胁,百姓渴望和平。女子的这句话既是对丈夫的牵挂,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有一天可以结束征战,迎来真正的安宁。
整首诗情感细腻,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双重角色和情感纠葛。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