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公无知遇恩,独怜京洛缁尘,只一字褒嘉,曾借品题谢白眼;
天与人异栽培意,遽夺衡湘赤舄,睹半开教育,可应涕泣吊青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逐句分析即可。
“我于公无知遇恩,独怜京洛缁尘,只一字褒嘉,曾借品题谢白眼;”这两句大意是:我对您(张百熙)没有深厚的交往,只是可怜那京城洛阳的灰尘,只有您的一个字褒奖嘉许,曾经借用您的品评向我致歉。
“天与人异栽培意,遽夺衡湘赤舄,睹半开教育,可应涕泣吊青年。”此句大意为:上天与人不同有栽培的心意,突然夺取衡州湘江一带的赤舄,看着尚未完全开放的教育,可以应该流着眼泪吊唁年轻的人。
【答案】
示例一
“挽张百熙联”出自梁启超所写的挽张百熙联。作者在挽联中表达了对张百熙的怀念之情。
①我于公无知遇恩——作者与张百熙没有深厚的交往。②独怜京洛缁尘——作者可怜那京城洛阳的灰尘。③只一字褒嘉——作者只得到一个字褒奖嘉许。④曾借品题谢白眼——作者曾经借用您的品评来道歉。⑤天与人异栽培意——上天与人不同的有栽培的心意。⑥遽夺衡湘赤舄——作者突然夺取衡州湘江一带的赤舄。⑦睹半开教育——看到尚未完全开放的教育。⑧可应涕泣吊青年——应该像流泪一样吊唁青年。
赏析: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变法活动,其《变法通议》等论著,影响甚大,但他也因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忌恨而多次被清政府革职。1920年4月30日,他不幸逝世。为了纪念这位变法维新运动的先驱,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特请陈三立作挽联。陈三立挥毫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的前四句追忆两人早年相识之缘,表现对张百熙的崇敬与缅怀。后四句则是追悼友人。“独怜”二句写自己因无缘分与张百熙交往而感到遗憾。“遽夺”二句则写张百熙的不幸遭遇。诗人以“天与人异栽培意”一句抒发感慨,慨叹命运弄人,造化不仁,将张百熙从政坛上拉下马,剥夺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英名落拓,遗恨无穷。“睹半开教育”“可应涕泣吊青年”,既是哀悼也是感怀,既表同情又表敬意,感情真挚而又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