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分水有遗墩,水向墩前两道分。
此去洞山圩渐近,黄塘一棹趁余曛。
翌日欲登观音山不过遂遣棹扁担河过分水墩周铁桥黄塘桥晚宿洞山圩
翌日(明天)想登上观音山,却因有事不能前往,只好放弃。遣:派遣;棹:划船。扁担河:即横江浦。分水墩:指横江浦上的分水石矶,为古运河的分岔处。余曛:夕阳的余光。
当年(当年),我与友人在横江浦上分别时,曾留有遗迹(即分水墩)。水流向墩前,分成二道流去。
此去洞山圩渐近(此时),我乘舟顺江而下,经过黄塘,趁着落日的余辉到达了洞山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途中的即兴之作。诗人在横江浦与友人离别,当时留下的痕迹是“分水墩”,而此处又提到“横江浦”。横江浦就是长江和钱塘江交汇的地方,也是运河的分水口,诗人在这里分别,自然留下了痕迹。诗人来到黄塘,看到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水面上,景色很是美丽,于是决定在此过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豪放的性格和热爱自然的情怀。他喜欢大自然,善于观察,并且能够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诗歌中。同时,他的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