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古谣良不诬,日午月建丑。
皇帝诏辞政,宗庙独奉守。
上言公天下,民命惧践蹂。
下言制共和,名袭周召后。
或悲九鼎迁,或喜群智牖。
或云操莽篡,或颂舜禹受。
众喧孰中肯,公理试一剖。
曼珠主华夏,延祀二百久。
晚政尤恣睢,孤寡落人手。
盛名托禅让,优礼亦渥厚。
岂伊一姓兴,万系必不朽。
假令南军至,虚位复安有。
风云护筹策,士卒供干掫。
桓桓邟乡侯,威绩世少偶。
小儒议窃国,斯论腾众口。
吾意时代殊,旧说勿固狃。
民生贵群治,五族化畛亩。
万几责一揽,艰钜谁克负。
所期奠磐石,何必恋冕黈。
但当问措施,遑计心臧否。
宗亲自毁室,讵曰他人咎。
当年追桂王,血溅蛮越薮。
今兹上尊称,相较合怩忸。
吾非戴九灵,亦匪陶五柳。
编诗署徂年,以此答我后。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杨慎的作品,题目为《十二月二十五日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 “荧惑”指的是火星,古时认为星象变化与国家命运有关。“入南斗”是指火星进入南方天空中的斗宿,这个位置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得不匆忙下殿离开,表示对这一星象变化的担忧和不安。
- 古谣良不诬,日午月建丑。
- “古谣”指的是古人留下的预言或谚语,这些言论往往被认为具有某种真实性。“不诬”表示这些预言没有欺骗性。诗人引用了“日午月建丑”这个古代天文学上的说法,暗示当前的时间(日午)和天文现象(月建丑)都符合古人的预言,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不祥的预兆。
- 皇帝诏辞政,宗庙独奉守。
- 皇帝宣布辞去政务,只负责维护国家的祭祀活动。这反映了皇帝面对不祥星象时的无奈和焦虑,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 上言公天下,民命惧践蹂。
-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民众命运的担忧。他担心国家会因为不祥的星象而陷入混乱和灾难之中,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 下言制共和,名袭周召后。
- 诗人提出通过政治改革来避免混乱,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里的“共和”指的是一种政治体制,即国家权力由全体公民共同行使,而“周召后”则是指周公、召公等古代贤臣的政治遗产,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诗人希望以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基础,推动国家走向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 或悲九鼎迁,或喜群智牖。
- 这个说法可能来源于古代关于天命转移的传说,即九鼎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如果九鼎被迁移,那么国家的运势也将随之改变。因此,人们对此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一些人感到悲伤和忧虑,因为他们担心国家的运势将会发生不利的变化;另一些人则感到高兴和欣慰,因为他们看到了国家即将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 或云操莽篡,或颂舜禹受。
- 这里的“操莽篡”指的是王莽篡夺汉朝政权的事件,而“颂舜禹受”则是歌颂古代圣贤舜禹的故事。这两种说法都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国家命运变迁时的不同态度和情感。一些悲观失望的人认为国家将被篡夺,而一些人则认为国家将继续繁荣昌盛。
- 众喧孰中肯,公理试一剖。
- 这个观点可能是说,在众人喧嚣嘈杂的情况下,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才能找到真正正确的答案。诗人呼吁大家冷静下来,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问题,以便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
- 曼珠主华夏,延祀二百久。
- “曼珠”在这里可能是指某个重要的人物或事件,它主导着华夏大地的命运。这个说法暗示了这位人物或事件的长久影响和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其的敬仰和崇拜。
- 晚政尤恣睢,孤寡落人手。
- 这里的“晚政”可能是指后来出现的腐败和黑暗的政治时期,它使得国家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在这个时期里,孤寡百姓受到了更多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更加困难。
- 盛名托禅让,优礼亦渥厚。
- 这里的“盛名”可能是指某个显赫的身份或地位,而“禅让”是一种古代政治制度,即帝王去世后,其子继位需要通过禅让的方式来继承皇位。诗人提到这个盛名背后可能存在的禅让故事,暗示了这个身份或地位背后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同时,他也指出虽然这个身份或地位带来了优厚的待遇,但这种待遇并不公正。
- 岂伊一姓兴,万系必不朽。
- 这个说法似乎表达了诗人对于王朝更迭的看法:一个王朝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的后代也能持续繁荣昌盛。诗人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种可能性,因为历史上不乏王朝因内部矛盾、外部压力等原因而衰落的例子。
- 假令南军至,虚位复安有。
- 如果南方的军队到来,那么皇帝的虚席之位又将何去何从呢?这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问题,暗示着当时的政治局势已经非常动荡和不稳定,连皇帝的座位也难以保住了。
- 风云护筹策,士卒供干掫。
- 这里的“风云”可能是指当时的社会形势或政治氛围,它像守护神一样保护着皇帝的计谋和策略。同时,士兵们也愿意为皇帝提供帮助和支持,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的安宁而付出努力。
- 桓桓邟乡侯,威绩世少偶。
- “桓桓”形容某人威武雄壮的样子,“邟乡侯”则是指某一位显赫的贵族或官员。诗人称赞这位官员具有威武的气概和杰出的政绩,他的名声在世间很少被超越。这可能是因为这位官员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者他的政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 小儒议窃国,斯论腾众口。
- 这里的“小儒”可能是指那些学识渊博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人,他们可能试图篡夺国家的权力。而“窃国”则是指这些人企图窃取国家的控制权。诗人批评这些人的言论传播得很快,成为了公众讨论的话题。这表明诗人认为这些年轻人的言论不负责任且有害,他们试图通过篡改历史事实来煽动民众的情绪,从而为自己谋取私利。
- 吾意时代殊,旧说勿固狃。
- 诗人意识到时代的变迁意味着过去的理论和方法可能已经不适应新的现实情况了。因此,他告诫自己不要过于固执于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表明诗人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并勇于创新。
- 民生贵群治,五族化畛亩。
- “群治”指的是整个社会的治理,强调社会治理应该注重整体和协调。而“五族化畛亩”则是指将不同的族群或家族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社会结构。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的方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万几责一揽,艰钜谁克负。
- “万几”指的是朝廷的各种事务需要处理得井井有条,不能有任何疏忽。而“一揽”则是指要全面负责这些事务,确保它们得到妥善处理。诗人表达了对国家事务繁重程度的担忧,暗示着处理这些事务需要强大的能力和坚定的决心。
- 所期奠磐石,何必恋冕黈。
- “磐石”象征着稳固和可靠,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像磐石一样坚实可靠。而“冕黈”则是指华丽的官服和饰品,诗人表示自己并不留恋这些物质享受。这表明诗人追求的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而非外在的虚荣和名利。
- 但当问措施,遑计心臧否。
- 诗人在这里呼吁人们关注实际的措施而不是纠结于个人的道德评价。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而不是空谈道德标准。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表明诗人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是最重要的任务。
- 宗亲自毁室,讵曰他人咎。
- 这里涉及到对君主责任的看法。诗人指出,即使君主遭受到不幸或毁灭性的打击,也不能把责任归咎于其他人。相反,应当承认并反思自己的过失和不足之处。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表明诗人相信君主应该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承担后果。
- 当年追桂王,血溅蛮越薮。
- 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个事件,即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桂王在广东地区发动起义时遭到了当地官府的镇压。诗人回忆起这段历史,感叹当时的暴力和血腥,暗示着历史的残酷和无常。
- 今兹上尊称,相较合忸怩。
- 诗人用“尊称”一词指代现在的君主或统治者。而“忸怩”则是形容一个人在某种场合下表现得不自然或尴尬的样子。这里可能是指在比较现在和过去的历史事件时所产生的心理落差或矛盾感。
- 吾非戴九灵,亦匪陶五柳。
- 这里的“戴九灵”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神秘宗教或信仰体系,而“陶五柳”则是指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诗人自称为不是从事这种神秘活动的文人,也表示自己并不是追求名利的文人。这表明诗人主张一种更为真实和朴素的生活态度。
- 编诗署徂年,以此答我后。
- “编诗”可能是指诗人创作诗歌的行为,而“徂年”则是指逝去的岁月或时光。诗人在这里将自己的诗歌作为回应给后世的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