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从歌榭分秋夕,暂乞闲身学醉人。
书约久愆怜笔退,吟心初倦识诗贫。
孤行终恐迷阳误,近意能令象罔亲。
别苑高寒慵一过,却裁新句寄漳滨。

【注释】

1.抱存:即王维,字摩诘。

2.累书促写诗:屡次催促我作诗。

3.分秋夕:分别在秋天的傍晚。

4.暂乞、醉人:暂时借来,像醉酒一样。

5.书约久愆:书信约定的事很长时间没有兑现。

6.怜笔退:同情我的笔墨无用。

7.吟心初倦识诗贫:吟咏的心情刚刚疲倦,又感到作诗贫困。

8.阳误:指日出之误,这里指时间错误。

9.象罔亲:比喻亲近的人。

10.别苑高寒慵一过:在高高的庭院里懒得过一次。

11.漳滨:水边。

【赏析】

这是王维晚年的一首诗歌,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756—757年)。当时王维已辞官归隐终南山下辋川别墅(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过着隐居生活。这首诗是他在辋川别墅与友人相会,酬和他们赠给他的《辋川集》而写的。

第一句“抱存累书促写诗”,点明写作动机。诗人自己有诗集,但因时局动荡,未能及时付梓,所以频频催促他写下诗文,以完成这一未竟的事业。

第二句“每从歌榭分秋夕,暂乞闲身学醉人”,承上启下,表明他写诗的原因。每当秋天的傍晚,他总是在歌舞楼榭之中度过,这时他常常假想自己是沉醉中的醉人;他写诗,也是为了排遣心中愁闷。“暂乞”、“学”这两个动词,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第三句“书约久愆怜笔退,吟心初倦识诗贫”,进一步抒写他的感慨。因为书信约定的事迟迟不能兑现,他只好同情自己的笔墨无用,而作诗又使他感到贫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对理想的追求。

第四句“孤行终恐迷阳误,近意能令象罔亲”,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他担心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古人所说的“朝三暮四,不足以为喻”,而只有通过诗歌才能找到知音。

第五句“别苑高寒慵一过,却裁新句寄漳滨”,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在远离世俗纷扰的高寒别院中,他懒散地走过,只留下一些新颖的句子寄给友人。这句诗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思想境界。

第六句“却裁新句寄漳滨”,表明了他创作诗歌的目的。他要用这些新的句子来表达他对朋友的感情,同时也寄托了他的理想和志向。

此诗语言质朴平易,感情真挚深厚。诗人运用了许多典故,如“歌榭”、“醉人”、“阳误”、“象罔”,都富有深意。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