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忽忆张思曼,缕缕丝丝满露华。
别殿风流移锦水,过江春色压莲花。
萧疏只欲窥青琐,澹宕偏宜映碧纱。
谁道一生无所诺,几回凤尾点黄麻。
新柳八首 其五 灵和
当年忽忆张思曼,缕缕丝丝满露华。
别殿风流移锦水,过江春色压莲花。
萧疏只欲窥青琐,澹宕偏宜映碧纱。
谁道一生无所诺,几回凤尾点黄麻。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当年忽忆张思曼,缕缕丝丝满露华。
注释:忽然回忆起了昔日的张思曼。
赏析:通过“忽忆”二字,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之情。而“张思曼”则可能是诗人记忆中的一位女性形象或某种美好的象征。
2. 别殿风流移锦水,过江春色压莲花。
注释:“别殿”指特定的场所,“移锦水”暗示了该地景色优美如画。
赏析:这里的“别殿”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者场所,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种美丽的景象,将“别殿”比喻为锦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3. 萧疏只欲窥青琐,澹宕偏宜映碧纱。
注释:形容自己希望看到那些被青琐遮挡的部分,以及那些被碧纱映照出的美丽景色。
赏析:诗人通过“萧疏”、“澹宕”等形容词,描绘了自己内心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
4. 谁道一生无所诺,几回凤尾点黄麻。
注释:诗人用“谁道”反问,表达自己并非轻易许下承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决定。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曾经在重要的时刻有过多次重要的选择。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坚定和自信,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并非轻易许下承诺,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会做出决定。这种态度使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而明智地做出选择,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每句诗都以四字构成,遵循了古典诗歌的基本规则。从内容上看,诗歌主要探讨了诗人对过去的记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个人的承诺和决断。
对过去的追忆:首句“当年忽忆张思曼”,直接引入了回忆的主题,通过“忽忆”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某些时刻的怀念和感慨。这种追忆不仅是对人物的回忆,也可能是对某些美好经历或情感的回忆,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状态。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次句“缕缕丝丝满露华”,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这里使用的“露华”一词,不仅指代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也暗喻了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这种向往是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它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个人承诺的思考:第三句“萧疏只欲窥青琐”,表现了诗人对某些事物或人物的渴望与好奇。这里的“青琐”可能象征着某种神秘或未知的事物,而诗人则通过“窥探”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些事物的兴趣和好奇。这种对承诺的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最后两句“谁道一生无所诺,几回凤尾点黄麻”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里的“凤尾”很可能指的是官职或身份的象征,而“黄麻”则可能指的是公文或官方文件。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并非轻易许下承诺,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决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展现了他在面对重要抉择时的坚定和自信。
《新柳八首 其五 灵和》通过简练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个人承诺的思考。整首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值得深入品味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