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日夜,萧萧天地寒。
驱车渡黄河,大冰高于山。
太行白惨惨,我马立不前。
一身冻饿并,吁嗟行路难。
独有一丈夫,冰心而玉颜。
口吟阳春曲,出入白云间。
【注释】马上杂诗 其五 (甲申)
《毛诗序》说:“北风,怨也。卫人思得贤佐以救难也;刺时不急就贤也。”《古诗十九首》中就有“驱车登我北”的诗句,可见“北风”是古代诗歌里常见的题材。“日”“夜”指时间。《毛传》:“日,言日之易暮,夜,言夜之未旦。”《礼记·月令》:“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旱落,国乃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飘堕相失,寇贼并起;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雨霜大雹,首稼不登。”这里用“北风吹日夜”,写时值冬季,北风凛冽。“萧萧”是形容声音。“天地寒”是说天气寒冷。
“萧萧”是形容声音。
“驱车渡黄河”句,写诗人乘马渡河时的情景。“黄河”即今河,流经今山西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山东省南部。“渡”是动词。黄河在冰封的季节,河水结冰,人畜过河十分困难。诗人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才写出了这首诗。
“太行”指今天的山西高原,山势高峻,白雪皑皑,故称太行山上一片白茫茫。“惨惨”是形容词,形容雪的颜色。“立”是动词,意思是站立。“太行白惨惨,我马立不前”两句,写诗人在太行山前,因大雪而使山路滑溜,难以前行。
“一身冻饿并”,写诗人自己身体受冻受苦。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面描写自己内心的痛苦作了铺垫。“吁嗟”是叹词,表示叹息、哀叹的意思。“难”是动词,意思是感到困难或难过。“身”是名词,指自己的身体。“一身冻饿并,吁嗟行路难”两句写自己身体受冻受苦,感到路途艰难,内心十分痛苦。
“独有一丈夫”,写自己孤独无伴。“一丈夫”就是“一个男子”。“冰心而玉颜”,是说自己虽然像冰一样清纯透明,像玉一样洁白无暇,但依然不能抵御严寒,仍然不能度过难关。
“口吟阳春曲”,“口吟”是动词,意思是口中吟诵。“阳春”是名词,指《阳春白雪》,即古琴曲《高山流水》。“出入白云间”,写自己虽然处境艰苦,但仍能乐观开朗,如云中仙鹤一般自由自在。
【赏析】
此诗作于元贞二年(1296年)。当时作者正在河北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被贬谪。在赴任途中,途经黄河时,看到黄河两岸的积雪,想到自己的处境和遭遇,感慨万千,写下《马上杂诗》组诗。
此诗是组诗中的第五首,也是最后一首。全诗共六句二十八字,前四句写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第一句“北风吹日夜”,点明季节,交代时间,渲染气氛。“北风”是北方特有的风,它吹拂着整个大地,使得大地万物都为之颤抖。“日夜”,说明这种北风已经吹刮了很长时间。这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北国风光图。
第二句“萧萧天地寒”,承接第一句写景的内容,进一步渲染了北国的冬天的寒冷气息。“萧萧”是形容风声的词汇。这句的意思是:北风吹动着大地上的树叶发出瑟瑟的声音,天地间笼罩着一层寒冷的气息。这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北国风光图。
第三句“驱车渡黄河”,点题,表明这是一首写景的作品。这一句直接点明诗人是在渡黄河的时候创作的这首诗歌。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中国九个省区,注入渤海。黄河的流域广阔,水流湍急,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赞美为“天下之至险”。然而,由于气候的原因,黄河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浮冰形成。这些浮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驱车渡黄河”这一句,既是点明地点,又是为后面的写作服务。
第四句“大冰高于山”,承接第三句写景的内容,进一步渲染了北国的冬天的寒冷气息。这里的“冰”是指浮在水面上的冰层。“高于山”是说冰层的厚度超过了山上的高度。这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北国风光图。
第五句“太行白惨惨,我马立不前”,承接第四句写景的内容,进一步渲染了北国的冬天的寒冷气息。这四句继续描绘了北国的景色。其中,“白惨惨”是形容雪的颜色的词汇。“惨惨”是形容词,意思是形容颜色暗淡无光。“立不前”是形容词,意思是站着不动、无法前进。这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北国风光图。
第六句“一身冻饿并,吁嗟行路难”承接第五句写景的内容,进一步渲染了北国的冬天的寒冷气息。“一身冻饿并”,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受到了冻和饿的折磨。“吁嗟行路难”是感叹词组成的词语,意思是说行走的道路很难走。这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北国风光图。
最后两句“独有一丈夫,冰心而玉颜”,承接第六句写景的内容,进一步渲染了北国的冬天的寒冷气息。“独有一丈夫”,意思是说有一个男子独自站在那里。“冰心而玉颜”,意思是说他的内心像冰一样清澈透明,外表像玉一样洁白无暇。这四句直接抒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首诗的前三句都是写景,通过描写北国的风雪以及黄河两岸的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孤寂与苦闷。而到了最后两句,作者则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整首诗既有写景也有抒情,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