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馆谷追随,砚田授受,费多少青灯黄卷,刻志研摩,幸始冠童军,继膺异等,方冀秋闱拔戟共兹鏖战一场,独奈何旦遭重疠,夕陨旅居,医未及求,神未及祷,卦卜未及询,弥留间频呼叔叔,空把胸中遗恨,数语叮咛,天为之乎?
抑人为之乎?
叹斯道其谁知,竟令我伤深犹子,望缺余生,欲寄家书难下笔;
千百里轮船漂泊,穗石浮沉,总悲凉蛋雨蛮烟,孤魂摇落,剩半肩行箧,七尺灵棺,相依粤海归装,备历辛酸万状,更孰堪昔赋远游,今成永诀,候亦已易,境亦已迁,音容亦已杳,同堂上齐哭哥哥,只将身后苦情,几番惨叙,时使然耶?
实命使然耶?
倘此心有不。
这首诗是一首挽词,作者通过描绘侄儿生前的艰辛和不幸,表达了对侄儿的深深怀念和同情。
诗的第一句“二十年馆谷追随,砚田授受,费多少青灯黄卷,刻志研摩,幸始冠童军,继膺异等”,描述了侄儿在书房里勤奋学习的情景。这里用了“馆谷”一词,指代书房,“砚田”则是指书房里的书桌,“青灯黄卷”则是形容夜晚在书房里读书的场景。这些词语都描绘出侄儿在学习上的辛勤付出。接着,诗中的“幸始冠童军,继膺异等”,则是说侄儿开始参加童子军并获得了优秀成绩。这里的“冠童军”指的是获得童子军的最高荣誉,而“异等”则表示与众不同的成就或水平。
第二句“方冀秋闱拔戟共兹鏖战一场,独奈何旦遭重疠,夕陨旅居,医未及求,神未及祷,卦卜未及询”,描述了侄儿在考试中的表现以及他在生病后的生活状态。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侄儿的期望和担忧,希望他能够取得好成绩,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担忧。最后一句“天为之乎?抑人为之乎?”则是对命运的一种疑问,表达了对侄儿遭遇的无奈和感慨。
第三句“叹斯道其谁知,竟令我伤深犹子,望缺余生,欲寄家书难下笔”,则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无奈。这句话中,“叹斯道其谁知”指的是感叹自己的命运难以预料和掌控,“竟令我伤深犹子”则是说自己因为侄儿的不幸而感到心痛,“欲寄家书难下笔”则表达了自己想要写家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念却难以下笔。
第四句“千百里轮船漂泊,穗石浮沉,总悲凉蛋雨蛮烟”,则是描述了作者自己在外地的孤独和无助。这句诗表达了自己身处异地、与家乡相隔千里的无奈和悲伤。最后一句“更孰堪昔赋远游,今成永诀,候亦已易,境亦已迁,音容亦已杳”,则是对自己过去曾经离开家乡去远方求学的经历的回忆。这里用到了“昔赋远游”这个词组,表示过去曾经离开家乡去远方求学;“成永诀”则是表示已经无法再回到家乡;“候亦已易”则是表示时间已经改变;“境亦已迁”则是表示生活环境已经改变;“音容亦已杳”则是表示亲人的声音和容貌已经消失不再可见。
这首诗通过对侄儿生前的生活和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怀念和同情之情,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