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欲刺秦皇,燕丹未必强。
况兹谋一劫,何怪国全亡。
壮士才原弱,短歌音自长。
停车易水渡,寒浪咽朝阳。

【注释】

①徒欲刺秦皇:徒,白白;欲,想;刺,刺杀。秦皇,指秦始皇;徒欲,白白想。

②燕丹未必强:燕丹,即战国时的燕太子丹;未必,并不;强,强大。

③况兹谋一劫:况,何况;兹,此;劫,灾难;谋,谋划。

④何怪国全亡:何,怎么;怪,觉得奇怪;国,国家;全,全部。

⑤壮士才原弱:壮士,有才能的武士;才,才能;原,本来;弱,软弱;才原弱,本来才能不强。

⑥短歌音自长:短歌,简短的歌曲;音,声音;自,自然;长,悠远、长久。

⑦停车易水渡:停,停下车来;易水,古水名。

【译文】

我本想刺死暴虐的秦始皇,燕丹王并不强大。

况且他策划的只是一次阴谋,哪能怪他国运消亡?

有才能的人本来就软弱无能,短促的歌谣却自然悠扬。

我停下车来在易水边渡口停留,看到寒浪吞没了早晨的阳光。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战国时燕太子丹刺秦王嬴政失败的诗作。

第一句“徒欲刺秦皇”,诗人以设问起笔,意在说明自己要行刺秦王的动机:是想要为天下苍生计事,还是为了个人的恩怨情仇?这两句从侧面写明自己要杀的是暴君,并不是要替燕太子丹报私仇。第二句“燕丹未必强”,诗人进一步指出,单凭燕太子丹的力量是不足以成就大业的。这两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发挥。第三句“况兹谋一劫”,是承上启下之语,说更何况燕太子丹策划的这次刺杀秦王的行动,不过是企图制造一场混乱罢了。这既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解释,又是转入正题的过渡。第四句“何怪国全亡”,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出一种悲怆之情。他感叹于燕太子丹策划的这场刺杀行动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使整个国家陷于灭亡的境地而感到痛惜和惋惜。第五句“壮士才原弱”,“壮士”二字承上启下,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燕太子丹自己。第六句“短歌音自长”,诗人以“短歌”二字点明主题:燕太子丹在临危不惧、慷慨悲歌之时,唱出了一曲激昂高亢的《易水歌》。

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是一幅充满矛盾冲突的图画:一方面是强大的秦兵如狼似虎地逼近燕都(今河北北京一带),形势危急万分;另一方面是燕太子丹虽然心志坚定,但却缺乏足够的实力去完成他的复仇计划。在这两者之间,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同情之心。这种矛盾冲突在燕太子丹的歌声中得到了解决:“壮士才原弱”,“短歌音自长”。诗人以燕太子丹的歌声作为全诗的高潮,通过歌声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和英雄气概。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色。例如,诗人先写了“徒欲刺秦皇”,再写“燕丹未必强”,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燕太子丹虽然有强烈的复国愿望,但他毕竟是个文弱书生,缺乏实际能力,因此最后落得个“国全亡”的结局。又如,诗中写燕太子丹的英勇与懦弱,用“壮士才原弱”和“短歌音自长”两个句子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写出燕太子丹的勇武刚毅,后者则写出他在临难时的从容镇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