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久住西湖,晴好雨奇,曾向春堤吟柳色;
公连渡东海,珠崖儋耳,何如此地近梅花。

【注释】

1.苏公祠:即苏东坡的祠庙。

2.西湖:指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苏轼的故乡。

3.春堤:指西湖上著名的苏堤,因种有柳树而得名,为杭州十景之一。

4.珠崖儋耳:指海南岛的琼州(今海口),苏轼曾谪居于此,称琼州或儋耳。

5.梅花:在冬日开放,为四时之花,这里指梅花盛开的惠州。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苏轼被贬惠州后,“作一联以见意,人以为佳”,此即为其一例。全诗共四句,第一句写自己久居西湖、晴好雨奇,曾在春堤吟咏柳色;第二句写苏轼被贬海南、连渡东海,不如惠州近梅;第三、四句由东坡的不幸联想到自己的幸运而感到庆幸。前两句用典,后两句抒发感慨,表达了对苏轼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首句“我久住西湖”一句,表明自己曾经在西湖居住过。“西湖”指代杭州西子湖畔的风景名胜区,是苏轼的故乡。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作品。“晴好雨奇”,则描绘了西湖一年四季的美景。晴天阳光明媚,雨天烟雨迷离,都是大自然赋予西湖的独特魅力。

次句“曾向春堤吟柳色”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西湖春堤上的所见所感。“曾向春堤吟柳色”,表达了自己曾经在春天里沿着西湖边漫步,欣赏着柳树的婀娜多姿的景象。柳树是春天的象征,它们随风摇曳,舞动着美丽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而“吟”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第三句“公连渡东海,珠崖儋耳”则是直接点明了诗人与苏轼之间的联系。“公”指的是苏轼,“连渡东海”则是指他曾经被贬到海南岛。海南岛是中国南海中的一块岛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继续创作着优秀的文学作品。“珠崖儋耳”则是指海南岛的名称,它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尾句“何如此地近梅花”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在之地的赞赏之情。这里的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的品质,它们在冬天绽放,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而惠州正是一个拥有丰富梅花资源的城市。诗人在这里看到了盛开的梅花,感受到了它们的美丽与芬芳。同时,他也想到了苏轼在海南岛的生活,认为那里虽然偏远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因此,他认为自己现在所在的惠州比苏轼曾经生活过的海南岛更接近梅花。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在西湖春堤上赏柳的情景以及与苏轼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对苏轼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对惠州这片土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