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三十六处洞天,别有乾坤。
岂徒花药氛氲,艳说仙槎贯牛斗;
数一百廿年尘印,又逢辛卯。
重整亭林觞咏,好从片石认鸿泥。
【注释】
光霁堂:即学署光霁堂。
三十六处,指洞天三十六福地。
乾坤:天地。
花药氛氲:花木茂盛,香气四溢。
艳说仙槎贯牛斗;传说中天上的船只能横穿天河,连接牛郎织女。
尘印:指年月在碑石或墙壁上留下的岁月痕迹。
辛卯:清康熙四十年,公历1701年,诗人出生之年。
亭林:指陆游的《入蜀记》中所记载的陆游到蜀地游览时,曾登临山巅而作亭,并有“亭林”之称。
鸿泥:指大雁所衔泥。
【赏析】
此诗为作者重修学署光霁堂所作。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叙事、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沧桑变迁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珍惜之情。
首句“比三十六处洞天,别有乾坤。”意谓与那三十六处的洞天福地相比,光霁堂另有一番天地。此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将光霁堂与其他洞天福地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其在建筑规模、气势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接着,“岂徒花药氛氲,艳说仙槎贯牛斗;数一百廿年尘印,又逢辛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他认为,光霁堂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建筑物,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这里的“花药氛氲”、“仙槎贯牛斗”等词语,既形象地描绘了光霁堂的美丽景象,又寓意着时间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
最后一句“重整亭林觞咏,好从片石认鸿泥。”则是表达了作者对重建光霁堂的期待和决心。他希望通过这次重建,让光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欣赏美景、品味文化、交流友谊的重要场所。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次重建,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光霁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此外,“好从片石认鸿泥”一句也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鸿泥”指的是大雁所衔泥,而“片石”则是指光霁堂中的一块石头。通过这个比喻,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光霁堂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光霁堂的赞美,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重建光霁堂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