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风伏雨乍阴晴,罨画秋天晚景明。
霞散波摇千锦碎,日沉云凑万山横。
岸头戌火孤城近,槛外星河双桨迎。
抛掷良宵愁病里,半痴半醉卧桃笙。
七夕节前一天晚上,我在船上眺望景色。
阑风伏雨乍阴晴,罨画秋天晚景明。
霞散波摇千锦碎,日沉云凑万山横。
岸头戌火孤城近,槛外星河双桨迎。
抛掷良宵愁病里,半痴半醉卧桃笙。
注释:
- 阑风伏雨乍阴晴:形容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风雨交加,转眼就又是晴天。
- 霞散波摇千锦碎:形容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水面上,水波荡漾,如同千幅锦绣碎片一般。
- 日沉云凑万山横:形容太阳渐渐落下,云彩汇聚在一起,远处的山脉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横亘天际。
- 岸头戍火孤城近:描述站在岸边,看到远处烽火台上的戍卒,他们孤独地守护着这座孤城。
- 槛外星河双桨迎:形容夜幕降临,银河清晰可见,就像一对桨划过星河,迎接着夜晚的到来。
- 抛掷良宵愁病里:形容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却因为身体的不适而感到惆怅和痛苦。
- 半痴半醉卧桃笙:描述在半清醒、半迷糊的状态中,躺在桃木床上,听着笙管乐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七夕节前夕夜晚景色与心情的诗作。首句“阑风伏雨乍阴晴”描绘了天气的突变,从风雨转向晴朗,为接下来的景色描写打下了基调。接着“霞散波摇千锦碎”,诗人用“霞散”形容晚霞的美丽,用“波摇”表现江水的波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晚霞图景。紧接着,“日沉云凑万山横”则通过“日沉”、“云凑”等词表达了太阳即将落山,天空中的云彩汇聚成山的情景。
接下来几句进一步描绘了夜色中的景象。“岸头戍火孤城近”写出了远处烽火台上戍守的士兵孤独的身影,暗示了战争与荒凉的氛围。而“槛外星河双桨迎”则通过“星河”和“双桨”两个元素,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浪漫的氛围,仿佛是在迎接一个美好的夜晚。
最后两句“抛掷良宵愁病里,半痴半醉卧桃笙”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却因为身体上的不适而感到惆怅和痛苦,他选择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半醉半痴地躺着,享受着桃木床的温暖和笙管乐声的陪伴。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