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矗云起,千仞何岧峣。
峰巅平若砥,满地皆云苗。
王子昔张帽,曾孙宴通宵。
千人布瑶席,万丈横飞桥。
我来访奇迹,本为山云邀。
晴云生杖底,咫尺通扶摇。
俯仰天地窄,鹤驭安能招。
人间信可哀,曲罢风萧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前的注释加以理解。题干要求“格式: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首先要将诗句和对应的译文写在答题卡上;然后是加上注释;最后是赏析。

第1句:登幔亭峰,诗人登山观景。幔亭山高耸入云,山峰突兀而起。

翻译:登上了山顶的幔亭峰。

注释:此句为全诗总领句,交代了作者登山的目的地。“孤”字写出了山峰的高大,“矗云起”写出了山峰的雄伟。“千仞何岧峣”写出了山峰的险峻。

第2句:孤峰矗立,直插云霄,多么高峻啊!

翻译:峰巅平坦,如同磨刀石一般,满地都是云雾。

注释:“千仞”、“岧峣”都是形容山峰高峻的词语。“峰巅平若砥”写出了峰顶平坦如削。“满地皆云苗”则写出了峰顶云雾缭绕的景象。

第3句:王子曾经头戴帽子登上此峰,曾孙也在那里欢宴通宵。

翻译:王子曾经戴着帽子登上此地,曾孙们也曾在这里欢度良宵。

注释:“张帽”是指王侯贵族头戴官帽的意思,“张”与“戴”意思相近,但此处使用“张”更显得庄重、典雅。“曾孙”指曾孙辈的人。“宴通宵”表明宴会持续的时间很长。

第4句:千人摆开瑶席,万丈飞架彩虹桥。

翻译:有上千人铺展开瑶席,万丈高空架起了彩虹桥。

注释:“布瑶席”指的是铺开瑶席迎接宾客,“布”“展”同义。“彩虹桥”形象化地写出了飞瀑流泉,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瀑布飞泻的图画。

第5句:我来访这神奇的地方,本是被山中的云雾所邀请。

翻译:我来这里是为了观赏这神奇的美景。

注释:此句承接前文写自己登山的目的。“访奇迹”是说来欣赏奇峰秀美。“山中”即“山中之云雾”。

第6句:晴空生杖底,咫尺通扶摇。

翻译:晴天的时候,阳光从杖端照射下来,近在咫尺就能达到高高的扶摇直上。

注释:“晴空生杖底”写出了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景象。“咫尺通扶摇”表现出景色的壮美。

第7句:俯仰天地窄,鹤驭安能招?

翻译:俯视仰看天地都很狭窄,仙鹤怎能召唤呢?

注释: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峻。“俯仰天地窄”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山的高峻。

第8句:人间信可哀,曲罢风萧萧。

翻译:人间真是可悲啊,乐曲演奏完毕,风声萧瑟萧索。

注释:此句点明诗人来到山中,心情非常悲凉,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不幸的感慨。“曲罢风萧萧”是说乐曲演奏结束之后,风吹得更加急促起来,声音更加萧飒萧索。“风萧萧”既烘托了气氛,又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使人产生共鸣。

赏析:这是一首写山水奇观的七言绝句,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登山所见所感。首联描写登幔亭峰所见的景色:山峰巍峨高峻,峰巅平坦如磨刀石;山腰云雾缭绕,云雾弥漫,遮天蔽日。颔联写山间景象,山上山下云雾相连,山峰之上云雾弥漫;峰巅之下云雾飘渺,云雾笼罩着山腰。颈联写游赏之兴,王子戴冠而来,曾孙宴饮至通宵达旦。尾联写诗人的感受,诗人感叹于山中奇景而心潮起伏,乐曲演奏完毕之后,风声更加萧瑟起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