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都形胜古梁州,匹马冲寒访上游。
地控燕秦开阃域,天分南北锁咽喉。
平铺白草千原旷,忽折黄河一线流。
试上高台还极目,城边睥睨夕阳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把握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此题要求对诗歌进行逐句赏析,答题时首先指出诗句的意思,然后指出运用的手法,最后点出表达的效果及情感。“雄都形胜古梁州,匹马冲寒访上游”,诗人登上高楼,放眼四望,只见黄河像一条白色的长河铺展开来,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草色青青,原野尽头,黄河如白练般蜿蜒而去,在寒气袭人的冬日里,诗人骑马冒着严寒去探访上游,可见诗人游心于自然之中,志向高远。颈联是写景的句子,描写了黄河两岸的景色:天之南边有秦岭,北边有燕山,中间是辽阔的平原地带。这一句写出了地理位置的险要,也表现了诗人的胸怀。“平铺白草千原旷”,“平铺”二字写出了大草原上的开阔,“千原旷”写出了大草原的辽阔。尾联的意思是:登上高台极目远眺,只见城楼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答案】

译文:

雄伟壮美的洛阳形胜自古梁州,单骑冒寒寻访上游风光。

地处关中和陕北,控制着南北交通要塞,天分南北两方,锁住黄河咽喉。

原野辽阔无边,千里草色连成一片,黄河忽然折转,宛如一线流过。

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看到城楼在夕阳下显得更加高大壮观。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的中原地区图景。首联两句写登高所见,颔联写地理形势,颈联写黄河景观,尾联写楼观远景。全诗以雄浑的笔调、丰富的色彩、优美的意境,展示了中原地区雄伟壮美的景象。

首句“雄都形胜古梁州”,先点明地点,即古时的梁州。诗人由梁州出发,一路马不停蹄地来到洛阳,登上高楼远望,眼前展现的是一派雄浑壮美的中原景象。“雄都形胜古梁州”,一个“形”字,既指地势的险峻,也指地势的平坦;既指河流的多姿,也指江河的壮阔;既指山川的奇秀,也指土地的肥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联“匹马冲寒访上游”,诗人从楼上下来,继续往下游方向走去,一路上马蹄踏过冰封的河流,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路向下游寻访。“冲寒”二字写出了天气严寒,“访上游”则写出了诗人的豪情。

第三联“地控燕秦开阃域,天分南北锁咽喉”,诗人到达了下游地区,这里地势险要,控制着燕山与秦岭之间的广阔地域。“开阃域”、“锁咽喉”形象地表现出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同时,“地控燕秦”又突出了这里的地域优势。

第四联“平铺白草千原旷”,诗人顺着黄河往下走,来到了一片宽阔的原野上,这里没有山丘阻挡视野,视野十分开阔。“白草”二字写出了原野上的草色,“千原旷”写出了原野的辽阔。

第五联“忽折黄河一线流”,诗人沿着黄河往西走,来到了黄河边上。这时黄河的河水忽然变得细长起来。“忽”字写出了这一变化来得快而突然。

第六联“试上高台还极目”,诗人来到黄河边的高地之上,站在高处回望去,只见远处的城池巍峨壮观。“试上”二字表明诗人此时已经登上了高处,“还极目”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久久地望着眼前的景物。

尾联“城边睥睨夕阳秋”,诗人的视线被夕阳下的城楼吸引住了。“睥睨”二字写出了城楼的雄伟壮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