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甚堪悲处,于心总不平。
每当明月夜,作此断肠声。
故国隔千里,乡思正五更。
凄凉眠不得,归梦定难成。
【注释】
1、断肠:这里用“断肠”形容诗人听到虫鸣声时的痛苦心情。
2、故国:指自己的故乡。
3、五更:古代以夜为五更,一更一夜分为五部分。五更即天将明的时候。
4、凄凉:寂寞冷落,冷清凄凉。眠不得,睡也睡不着。
5、归梦定难成:意思是自己不能回到故乡了。
【赏析】
诗题“虫声”,是写景的,但不是一般的景物描写。它通过一个“断肠”的“虫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
首联写“虫声”,这是全诗的起兴之笔。诗人在寂静的深夜里,听着那令人心碎的“虫声”,感到难以承受,于是,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慨:“有甚堪悲处,于心总不平。”“有什么值得悲哀呢?”诗人反问着,“于心总不平。”为什么?因为“明月夜,作此断肠声”。这两句诗把“虫声”与“断肠声”联系起来。月光之下,蟋蟀发出哀怨的声音,诗人听着这声音,不禁悲从中来,觉得这声音像在说:“我多想和你一起度过美好的夜晚啊!”但是诗人却不能与亲人共度良宵,只能对着“明月夜”发出“断肠声”。这种情感的抒发,正是由“月夜”、“虫声”引起的。
颔联紧承上句,进一步抒写了诗人因听到“断肠声”而产生的愁苦情怀。这时诗人正身在他乡,面对着一轮明月,听着那令人伤心的“断肠声”,不由得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想起那里亲爱的亲人;想到自己不能回到故乡去与亲人团聚,就更加愁思难遣。
颈联“故国隔千里,乡思正五更”,承接前两句的内容,进一步抒写了诗人听到“断肠声”时的愁情,进一步点明了“断肠声”的具体原因——乡思。诗人面对皓月,听着那令人伤心的“断肠声”,不禁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想起了那里的亲人;想到自己不能回到故乡去与亲人团聚,就更加愁思难遣。
尾联“凄凉眠不得,归梦定难成”,是诗人对前文内容的总结。诗人在月夜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悲伤,所以“无眠”;而“归梦定难成”则是说,虽然自己日夜思念着故乡,但终究是回不到故乡去了。这一结语与诗题“虫声”相照应,表明了诗人是在梦中听到了这“虫声”,才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写一个“断肠声”引起的联想和回忆。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处处渗透着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情。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既没有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也没有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而是用“有甚堪悲处?于心总不平”这样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情,使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