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撰水利书,未适百年用。
当知一寸流,因时殊决壅。
大泽鱼所栖,绞岸剩枯葑。
遂令旁激澜,石根转搜空。
春田方待膏,斯民匿忧众。
奔泉如箭发,十发九不中。
岂其纸上言,竟受古人弄。
相地得旧章,宿疑遂昭贡。
细脉伏土行,乱山压沙重。
输彼闲闲鸥,无愁伴渔梦。
【注释】
回沙闸:即回澜闸,位于今江苏省泰州市境内。因地势低洼,水易淤积成沙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孙权曾在此筑城。
苦撰:费尽心思地撰写。
未适百年用:意思是写的东西没有能适应一百年的需要。
寸流:指细流。
时殊:时间不同。
大泽:大沼泽。
葑:一种植物。
激澜:激起波纹。
石根:石头的根部。
春田方待膏(zhào):春天里农田正等待雨水滋润。
斯民:百姓。
奔泉:急流的泉水。
中:击中目标。
岂:难道。
其:指水利书。
相地得旧章:根据地形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理水患。
宿疑:长期存在的疑虑或疑问。
遂昭贡:终于被采用。
细脉:细小的血脉。这里比喻水流细而缓。
输彼闲闲鸥:让那些悠闲自在的鸥鸟去飞吧。
无愁伴渔梦:没有忧愁陪伴渔民的梦想。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经过回澜闸时有感而作,抒发了诗人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状况的不满。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理思想。
第一句“苦撰水利书,未适百年用”表达了诗人在创作水利书时的艰辛和无奈。他费尽心思地撰写,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流传百年,造福人民,但却没有想到它最终并未被使用。这种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第二句“当知一寸流,因时殊决壅”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他认为水利书中的一点一滴都是宝贵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被搁置不用。这里的“殊决壅”可以理解为堵塞或限制,表示水利书的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四句通过描绘大泽中的鱼、绞岸上的枯葑等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人们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常常处于困苦之中,无法摆脱困境。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深感痛惜和遗憾。
第五六句“遂令旁激澜,石根转搜空”则进一步揭示了水利书中知识的局限性。尽管诗人曾经试图通过水利工程来改善社会现状,但是却只是引起了周围的波澜,并没有真正改变局势。这里的“石根转搜空”可以理解为寻找出路或解决问题的意思,表示水利书的知识虽然丰富,但却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八句“春田方待膏,斯民匿忧众”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春天正是播种的季节,农田需要雨水的滋润才能生长出丰收的果实。然而此时农民们却面临着缺乏水源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忍受饥饿和贫穷的煎熬。这种生活状态正是诗人心中所期望的景象,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第九句“奔泉如箭发,十发九不中”则通过描述泉水奔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命运多舛的感慨。在这里,“如箭发”意味着泉水奔腾不息,而“十发九不中”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往往事与愿违、屡战屡败的局面。这种感叹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第十句“岂其纸上言,竟受古人弄”则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和升华。他认为自己费尽心血撰写的著作竟然被古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和愤怒。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情绪,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传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最后一句“相地得旧章,宿疑遂昭贡”则是诗人对于水利书得到应用并取得成效的肯定。他认为通过对地形的了解和使用适当的方法治理水患,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使得国家得以安定繁荣。这里的“宿疑”可以理解为长久以来的疑虑或疑问,而“遂昭贡”则表示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或认可。这句话不仅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水利事业的美好祝愿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