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风夜起,众籁战虚声。
大气自摩荡,我怀相拒迎。
难呼群梦觉,谁使不平鸣?
独立探元化,苍云满太清。
《空山》
空山风夜起,众籁战虚声。
大气自摩荡,我怀相拒迎。
难呼群梦觉,谁使不平鸣?
独立探元化,苍云满太清。
注释
- 空山:指幽静的山野。
- 风夜起:夜晚风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响起。
- 众籁战虚声:各种声音因风声而变得模糊不清,仿佛是在与风战斗。
- 大气自摩荡:大自然的大气在风的作用下波动、动荡。
- 我怀相拒迎:诗人的内心与自然的力量相互对抗,形成一种和谐而又紧张的关系。
- 难呼群梦觉:难以唤醒沉睡中的同伴们。
- 谁使不平鸣:是谁让这些不平静的声音发出呢?
- 独立探元化:诗人独自站在高处,试图探寻天地间的奥秘。
- 苍云满太清:广阔的天空被苍茫的云雾所笼罩,显得更加高远和清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自然景象,通过诗人与自然的对话,展现了内心的感受和对宇宙的思考。首句“空山风夜起”,便奠定了整个诗的氛围,空山之夜,风声四起,为后续的描写铺垫了基础。
第二句“众籁战虚声”,进一步渲染了夜深人静时的寂静感。风声与自然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和谐。这里的“战”字,生动地描述了风声与自然声响的互动,既有力量又不失轻盈。
“大气自摩荡,我怀相拒迎”,诗人的内心与外界的自然之力产生了微妙的对立。一方面,他试图顺应自然,接受这种无形的交流;另一方面,他又保持着清醒和独立的思考。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两句“难呼群梦觉,谁使不平鸣”,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感叹于自己无法唤醒沉睡的同伴们,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让那些不平静的声音得以发出。这不仅是对于个体存在的感慨,更是对宇宙间万物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索。
结尾处“独立探元化,苍云满太清”,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他站在高高的山峰上,试图探索天地间的奥秘,那种孤独但又坚定的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自由和超然。同时,“苍云满太清”这一画面,也象征着诗人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
《空山》是一首表达人与自然之间深刻交流和内心世界复杂情感的诗歌。它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