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如劲弓,寸心与为矢。
一发不及的,在空势不止。
崩沙声过山,低欲我舟委。
微命呼吸持,舟已转江觜。
沈寒天所泄,怨者但訾水。
天水寒拒迎,鸥毛独无毁。
我舟轻过鸥,能夺众隘诡。
区区三折江,直作池沼视。
我吟篇未终,我舟岸已抵。
咄嗟破浪游,几人乐忘死?
纵此投大溟,瞬息当万里。
可惜蓬莱田,而今种荆杞。
注释:
二更天更大风大雨放舟(我)自甬江下浃口(到)
张帆如劲弓,寸心与为矢(把船帆张开就像一支箭)。
一发不及的,在空势不止(箭没有射出去,但箭靶还在移动)。
崩沙声过山,低欲我舟委(大风吹得沙浪声像过山一样高,使船快要倾覆)。
微命呼吸持,舟已转江觜(生命危在旦夕,我拼命支撑着船,已经转到江边了)。
沈寒天所泄,怨者但訾水(天气寒冷,水冷,只有埋怨水的罪过)。
天水寒拒迎,鸥毛独无毁(天和水寒冷地迎接我,只有海鸥毛没有受到损伤)。
我舟轻过鸥,能夺众隘诡(我的小船轻快地飞过去,超过了所有的困难)。
区区三折江,直作池沼视(这短短的三转弯江,就像池塘一样)。
我吟篇未终,我舟岸已抵(我还没有吟完诗,船已经在岸边了)。
咄嗟破浪游,几人乐忘死?(一声叹息,就冲破波涛,有几人能忘记死亡呢?)
纵此投大溟,瞬息当万里(即使这样投入大海,一瞬间就能到达万里之外)。
可惜蓬莱田,而今种荆杞(可惜现在还有蓬莱田,却只能种上荆树和枸杞)。
赏析: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写景广阔,气势雄浑,描绘海上景象,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抱负。全诗以“日月之行”起兴,勾勒出一幅辽阔无垠、苍茫雄奇的海上风光图,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想要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壮志。
首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位置。诗人站在碣石山上,居高临下,视野寥廓,大海的雄伟壮丽尽收眼底。“东”字点明了地点,又照应了诗题中的“观”,表明这是一次从远处眺望得来的经验之谈,而不是身临其境所得的感觉。
颔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海水和群山的景象,写得简洁有力而又含蓄深沉。一个“澹”字写出海水的辽阔无际,浩荡汹涌;“竦”字则写出远望连山似岛的英姿。这两句虽然写的是自然景观,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如果把眼前海面尽处的那一点群山比作待发的战船,那么波涛汹涌的大海不就像是尚未调兵遣将的军队吗?在这里,作者通过比喻描绘出海上的景色,也表达了自己要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颈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继续描写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尽管已到了隆冬时节,但生长得繁密茂密的林木花草依然四季长青,显示出一种不畏严寒的顽强生命力。这里用一“荣”字赞美草木,赋予它们以青春的活力,同时以“白杨”“垂柳”相映衬,衬托出草木青葱的特点。一个“盛”字表现出草木茂盛的情状。两联紧承上文,由观海而及草木,写得生动形象。
尾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欣慰。这一句既是对沧海美景的赞叹,也是诗人豪迈情怀的抒发。他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想到一生事业的宏伟目标还没有实现,不由得感慨万千。“幸甚至哉”四字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又道出了这种感情的原因,从而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这首古体诗在结构上采用了由近及远、触景而生情的表现手法。首联写观海所见的第一景致;颔联进一步描写第二景致;颈联再写第三景致;最后一联总括前面的一切景致,并归之于“幸甚至哉”。全诗层次井然,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