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响忽悽咽,园林知变秋。
骤寒应汝畏,欲避定无谋。
商籁起天末,冷霜生树头。
谁怜伏枕者,与尔有同愁。
【注释】:
- 闻蝉:听到蝉鸣。
- 凄咽:哀伤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蝉鸣声的悲凉。
- 园林:指秋天的树木。
- 骤寒:突然的寒冷。
- 汝:你。
- 定无谋:一定没有商量。
- 商籁:商音的乐声,这里指秋日的风声。
- 冷霜:形容霜冻,这里是形容树上的霜。
- 伏枕者:指因天寒而卧病不起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秋天的夜晚,以蝉的鸣叫声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命和对人间冷暖的感慨和思索。
第一句“蝉响忽悽咽”,描绘了蝉鸣声突然变得凄凉悲伤的情景。这里的“悽咽”二字,既形容了蝉鸣声的悲凉,也反映了诗人听到此声时的心境,可能是对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苦楚感到哀怜。
第二句“园林知变秋”,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万物开始变化的景象。这里的“变秋”不仅指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人生中的变迁和无奈。
第三句“骤寒应汝畏”,则是诗人对蝉的一种人格化描写,认为蝉在突然的寒冷中感到畏惧,可能是因为它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类世界的冷暖。
第四句“欲避定无谋”,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蝉的这种担忧,认为蝉虽然想要逃避这种突然的寒冷,但却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这里的“无谋”二字,既表达了蝉的无奈,也反映了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和无力。
最后一句“商籁起天末,冷霜生树头”,则是诗人对自然界的一种观察和描绘,将商音的乐声和冷霜的形象结合在了一起,形象地表现了秋天夜晚的氛围和景象。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最后一句“谁怜伏枕者,与尔有同愁”,则是诗人的感慨和抒情,通过对“伏枕者”这个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因疾病而卧床不起的人们的一种同情和怜悯之心,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这些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