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徵博雅、献县淹通,旷典锡嘉名,公更为学界斗山,澜障百川韩吏部;
燕国文章、曲江风度,及门承教泽,我愿与岭南桃李,香输一瓣狄梁公。

【注释】

仪徵:今江苏扬州,古地称。仪征,为古地名,这里指张百熙的故乡或籍贯。博雅、淹通:渊博、通达。旷典:广博的典籍。锡嘉名:赐给他嘉誉。公:尊称“先生”。学界:学术界。斗山:比喻有威望的人。澜障:波澜,波涛。韩吏部:韩愈,唐朝文学家。

燕国文章、曲江风度:燕国文章,指唐人文章。曲江风土,指南方曲江地区的风土。及门:来到门前。承教泽:接受教化。香输一瓣:敬献一枝花。狄梁公:狄仁杰,唐朝宰相。

【赏析】

张百熙(1847-1932),字冶堂,一字友三,号鹤鸣,晚号铁仙,祖籍安徽庐江,生于北京。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布政使等职。晚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著有《校史随笔》。此诗是为他的老师张之洞所写的挽联。

上联:“仪征博雅、献县淹通”,说的是张百熙的老师张之洞。仪征是张之洞的故乡,也是他的家乡;献县是他曾经做过官的地方。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受到世人的称赞。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老师在地方和朝廷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

下联:“燕国文章、曲江风度”,写的是他的学生张百熙。燕国的文章,是指他的文章风格。曲江风度,指的是他的风度。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学生张百熙继承了老师的风格。

“及门承教泽”是说张百熙在老师的引导下成长起来。“我愿与岭南桃李,香输一瓣”,则是表达了张百熙对恩师的敬仰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愿意像南方的桃李一样,把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

整首诗语言简洁有力,既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