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佐中兴,与当年鲁卫同封,讵只两粤讴思,三江舆颂;
典型留父执,至此日斗山失望,顿使岳云黯淡,湘水凄凉。

【注释】

挽曾国荃联:即《挽曾文正公》七律。曾国荃,字藕仙,湖南湘乡人,曾国藩的部下,以战功显赫,曾任两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此联为挽曾氏之作。鲁卫:指春秋时代的鲁国、卫国。鲁国与卫国,都是周公的封国,故称。《左传·隐公二年》: “公及宋公遇于干,宋公不礼。公怒,执之。使羽父请成于宋公。曰:‘君许而不偿昏,寡君未之敢请。君若弗许,臣不敢与闻戚。”鲁、卫二国被灭,是因周公的“失德”;后以鲁、卫比喻国家。两粤:广东和广西。讴思:歌颂。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舆颂:车舆上歌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风之熏,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舆,通“舆”。斗山:指南方名山如天柱山、衡山、五岭等,此处喻指南方诸省。岳云黯淡:指曾氏家族在东南沿海受到打击而衰落。湘水凄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使人微令顷襄王,曰:‘愿大王幸闻臣与安陵君新破赵,杀良将龙城君,寡人窃为大王不取也!’”湘,指湘水流域。

【赏析】

这首七律,对仗工稳,音韵和谐,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诗的首联写曾氏辅佐中兴,功业彪炳,声名远播。鲁卫同封,两粤讴思,三江舆颂,皆喻其功德。“鲁卫”“两粤”“三江”,分别指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曾氏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功勋卓著,被封为一等毅勇侯,赐双眼花翎。他率军入浙,克复杭州、宁波,又收复福建、广东、江西等地,为维护清朝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名将佐中兴”是对其功绩的高度赞扬。“讵只两粤讴思”一句,不仅点出曾氏功高盖世,而且暗含了曾氏的北伐之举,也暗寓了作者对曾氏功业的惋惜之情。

诗的颔联则抒发对曾氏功业衰败的哀伤。“典型留父执”一句,意谓曾氏的丰功伟绩,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然而“至此日斗山失望”,却表明曾氏的雄图大志已经破灭,昔日的辉煌已成往事。“斗山”句暗指曾氏北伐失败一事。这一联,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既写出了曾氏的辉煌,又写出了他的衰败,可谓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诗的颈联进一步描绘曾氏衰败的原因。曾氏虽然有功于国家,但最终却被朝廷所弃。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功劳太大,朝廷害怕他日后会谋反,所以故意排挤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曾氏为人过于刚强,不懂得变通,导致朝廷对他逐渐失去信任。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曾氏最终被朝廷抛弃。

尾联则对曾氏进行了哀悼。曾氏虽然已经衰败,但他的功业仍然被人们传颂。这种传颂并非出于对他的赞美,而是因为他曾经为国家立下过赫赫战功。这种传颂反而使得曾氏的功业更加显得光辉,同时也让人们感到惋惜。

这首诗通过对曾氏的赞颂和哀伤,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它既有对曾氏的高度评价,也有对历史无常的深深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