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郭东门访隐沦,琅玕万个碧无尘。
邻家莫把王猷拟,看竹还应为主人。
【注释】
北郭:即北门。东门:在洛阳城东南角,即今洛阳老城区的东门。隐沦:隐居。琅玕(láng guā):一种玉名,这里指翠竹。王猷:晋人王徽之,字子猷,曾隐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徽之听说有好竹子,就骑驴到剡溪去看。有人告诉主人王猷说:“王郎已过半山亭啦!”王猷说:“我本想观明公登遐(死亡),现在得耳闻佳音足矣。”王徽之于是继续前行,直到看到竹子才停下来。后因以“王猷访竹”为典故。主人家:这里指竹林的主人。
【赏析】
《过友人斋头看竹》,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诗。诗人在友人的书斋前看竹,而作此诗。全诗通过竹来表现诗人的品格与情操。首句“北郭东门访隐沦”,表明诗人是在友人的书斋外,向书斋内探视。次句“琅玕万个碧无尘”,描写了竹林中翠绿的苍翠,又点出“琅玕”,是形容竹子的青翠、洁净,也暗含诗人自己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情怀。第三句“邻家莫把王猷拟”,“王猷访竹”,是指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他曾隐居在山阴的富春江边。他听到别人谈论会稽山水之美,便乘着船去游览,并说:“何可独乐?若思黄流往复,则当垂羽缨,驾巾车。”后来人们用“王徽之乘小舟”来比喻游赏胜地。诗人引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清高、不随俗浮沉。“看竹还应为主人”,意思是说竹林的主人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既是对前面三句的解释与补充,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高洁的人格和淡泊的人生态度。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韵味隽永,意境幽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