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方无寐,征鸿叫早霜。
声遗孤枕冷,影过一灯长。
塞上无缯缴,江干有稻粱。
不须愁雨雪,兄弟共他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抒发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分析手法和语言特点,最后指出艺术效果及影响等,最后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理解。此题要求逐句赏析“冬夜闻雁分得乡字”的意思,并分析其作用。解答时先解释全诗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分析作用。“冬夜闻雁分得乡字”意思是:在冬天的夜晚听到大雁叫声中带有故乡的字样。
【答案】
“闻雁”,即听到大雁的啼叫声;“分”,分得,得到;“乡字”,指故乡的地名。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冬天的夜晚听到大雁叫声中有故乡的字样。
译文:
整日长夜难寐,听那鸿雁叫唤着霜冻的早晨。
雁声遗落在孤枕上,使枕头变得冰冷;影儿越过灯芯,使灯光变得长长的。
边塞之上没有弓箭缴获敌军的物资,江边之上有稻谷粱麦喂养百姓。
不要担心雨雪天,兄弟要一起度过异乡。
赏析:“永夜方无寐,征鸿叫早霜。”首联写景,渲染气氛。“永夜”点明时间是在长夜之中;“方”是才的意思;“无寐”说明诗人彻夜难眠。“征鸿”即北飞的大雁,古人常借征鸿传书寄情思,这里说“方”见出诗人因思家而失眠,又见出诗人对远行的亲人的关怀。“叫”“早”两字用得巧妙,写出了大雁报晓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征鸿叫早霜”是全诗的中心意象,为下文作铺垫。“声遗孤枕冷,影过一灯长。”“声遗孤枕冷”一句,承“征鸿叫早霜”而来,写雁声凄厉,惊落了诗人心头的愁绪,也惊扰了诗人的梦魂。诗人听着听着,不觉从梦中惊醒,只见自己孤枕冷清,只有一盏孤灯映照着他的身影。“声”“遗”“冷”三字,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盘托出,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之苦和相思之深。“影过一灯长”这句,承接上句,继续写自己的孤独和苦闷。一个“过”字,把诗人与雁影同时出现的情景写得逼真动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心境。这两句诗通过写雁声惊落愁绪、惊扰梦魂、惊寒孤枕,以及雁影掠过灯火、身影投射于灯前的景象,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寂和痛苦,从而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第三联“塞上无缯缴(缴:缴击),江干有稻粱(梁:粮仓)。不须愁雨雪,兄弟共他乡。”这一联紧承第二联,进一步写诗人在边塞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塞上无缯缴”,意为边塞之上没有弓箭缴获敌军的物资。“江干有稻粱”,意为江边之上有稻谷、粱米养活百姓。“塞上无缯缴”与“江干有稻粱”相对照,既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又写出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须愁雨雪”意谓不必担忧雨雪天,因为那时兄弟都在一起。“兄弟共他乡”意谓兄弟都在外漂泊,共同在外生活,所以不必担心下雨下雪。“不须愁”与“共他乡”相呼应,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尾联“不须愁雨雪,兄弟共他乡。”诗人以乐天知命的旷达情怀收束全诗,表现了他与兄弟们同甘苦、共患难的深厚情谊。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方法。起句“征鸿叫早霜”,用征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诗人思乡之意。颔联“声遗孤枕冷”一句,用雁声惊落愁绪、惊扰梦魂的艺术表现手法暗示思乡之情。颈联“塞上无缯缴”与“江干有稻粱”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边塞之上没有弓箭缴获敌军的物资、江边之上有稻谷粱米养活百姓的生活状况,从而引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尾联“不须愁雨雪,兄弟共他乡”两句,诗人以乐天知命的旷达情怀收束全诗,表明自己虽身在异乡,但并不感到忧伤,因为兄弟都在外漂泊,共同在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