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烟压叶霜橙黄,团团桂树山风香。
曾记九华探秋色,清涧石戛声琅琅。
幽禽苦唤日欲落,竹雾冥蒙暗云壑。
向晚苍山望转高,巉岩万丈青冥削。
崖屋深通一径斜,疏篱野菊寒初花。
山村稻获酒正熟,花间共醉忘归家。
此身自落风尘里,昔日故人今半死。
梦断好山十二年,魂迷归路三千里。
燕台摇落时悲秋,孤吟郁郁怀同游。
对床风雨渺何许,夜深虫语灯前愁。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通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表现技巧及艺术特点;最后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内容;然后结合写作手法,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

“凉烟压叶霜橙黄,团团桂树山风香”:凉风袭来,秋意渐浓,山间弥漫着淡淡的烟霭,叶子被霜打后呈黄色,团团的桂花树沐浴在山风里,散发出阵阵清香。

【答案】

译文:

清凉的秋风吹过,带着寒意,山间的云雾缭绕,树叶上挂满了霜。山上的树木像一个个团球,山风中传来阵阵桂花的清香。

赏析:

首联描写了九华山秋天的景色,用词简练而准确。“凉烟”点出时令;“压叶”写出了树叶的颜色;“霜橙黄”写颜色,是深秋的特征。“团团”二字既写出桂花团簇的特点,又写出了桂花的馨香;“山风”写出了桂花的芳香来自山风。

颔联描写作者当年探秋景的情景。“曾记”表明这是作者的回忆,“九华”点明了地点,“探秋色”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清涧石戛声琅琅”一句写出了作者当年游山时的所见所闻,也体现了作者的豪放性格。

颈联描写日落前后山景的变化。“幽禽苦唤”是说鸟儿在鸣叫,但声音却让人感到凄凉、悲切;“日欲落”说明时间已晚;“竹雾冥蒙暗云壑”是作者眼中的一幅图画。

尾联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向晚苍山望转高”,作者站在高处远眺,只见远处的山峦更加峻峭,山势愈加陡峭。“巉岩万丈青冥削”写出了山峰的险峻,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愁。

“崖屋深通一径斜”是说山路崎岖曲折,通向山顶的崖室。“疏篱野菊寒初花”是说作者看到路边的篱笆旁有菊花盛开,但因为天冷的缘故,花儿还没完全开放。

末联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山村稻获酒正熟”,作者想到家乡丰收的季节,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佳肴。“花间共醉忘归家”,作者想象着自己正在花丛中饮酒吟诗,忘记了回家。

尾联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和对故人的怀念。“此身自落风尘里”是说自己已经远离了故乡,身处风尘之中;“昔日故人今半死”,是说过去的好友现在只剩下半条命了。诗人感慨万千、悲愤填膺。

尾联“梦断好山十二年,魂迷归路三千里”是说诗人梦见了九华山,梦见了故人,梦中的景象历历在目,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但是醒来之后,却只能徒增悲伤。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尾联“燕台摇落时悲秋,孤吟郁郁怀同游”中的“燕台”是指诗人当年游赏之地。诗人在这里感叹时光易逝,感叹自己无法回到从前的生活中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尾联“对床风雨渺何许,夜深虫语灯前愁”中的“对床”是说诗人曾经和故人一起睡觉的地方。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窗外蟋蟀的声音,心中不禁生起愁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