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多飞鸟,翱翔适其生。
鹦鹉夸能言,樊笼苦拘萦。
钟鼓悬太常,考伐声铿鍧。
不叩而自鸣,群谓之妖声。
吉人以行重,躁人以舌轻。
缅怀磨兜坚,守口心怦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含义和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注释和重点语句理解诗歌内容;最后结合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寡言”是全诗的首句。“寡言”即少说话,这里指诗人性格中的一种特点,他不善言谈,不喜多言。“寡言”与后面的“鹦鹉”“鹦鹉夸能言”形成对比。
第二联:“陇山多飞鸟,翱翔适其生。”意思是说:在陇山上有许多鸟儿在飞翔,自由自在地寻找自己的归宿。陇山即陇坻(lǔchí),《广韵》《集韵》:“陇坻, 土阜也。”指山坡上隆起的土丘,即今甘肃、陕西两省交界处的黄土高原上的丘陵地带。陇山地势险峻,山势起伏。“陇坻多飞鸟”,写山高林密,地势险恶,所以山中飞鸟很少。但“翱翔适其生”,这飞鸟在山中翱翔,找到了生存的环境。飞鸟有翅膀可以任意飞翔,而人则不同,人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随意行动。“翱翔”与“拘萦”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联:“鹦鹉夸能言,樊笼苦拘萦。”意思是说:鹦鹉虽然能够学人说话,但却被关在笼子里,不能自由飞翔。鹦鹉善于模仿人类的话语,它学人说话,但人们却用网把它罩了起来,使它无法自由飞翔。这两句诗与第二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鹦鹉的羡慕之情。
第四联:“钟鼓悬太常,考伐声铿琮。”意思是说:悬挂着钟鼓的太常寺,传来了阵阵钟鼓之音。考伐之声,是战争的声音。这里指的是战乱频发,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
第五联:“不叩而自鸣,群谓之妖声。”意思是说:有些东西是不经敲击自己也会发出声音的,这些声音被人们称为“妖声”。这两句与前面的四句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没有经过战斗就自动发出攻击性声音的事物的厌恶之情。
第六联:“吉人以行重,躁人以舌轻。”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因为行事得当而被人看重,而心浮气躁的人因为口才好而被人轻视。这两句与前面的四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言行不一致、表里不一的人的不满和反感之情。
第七联:“缅怀磨兜坚,守口心怦怦。”意思是说:回想当年磨兜山之战,坚守阵地的士兵们心中怦怦作响。这一句与前面的六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之意。
【答案】
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②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从自身出发,描写了他在陇山一带所见的景物,抒发了他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后八句为第二层。诗人通过描写鹦鹉学人语、战乱频仍等事件,抒发了自己对于世事变迁、世态炎凉的感慨。③前四句是写景,后八句是议论。④“陇山”“鹦鹉”“鹦鹉夸能言”“飞鸟”“翱翔”“鸠鹊巢”“啄”“鸢”“鸱鸮”都是比喻。“鸠”“鹊”本是鸟类,但在这里却是用来比喻谗佞小人。“鹦鹉”喻指奸佞之人。⑤“鸷鸟”“鸢”“鸱鸮”都是猛禽。“鸠”“鹊”喻指奸佞小人,而猛禽则喻指正直之士。⑥诗人借景抒情,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于世事变迁、世态炎凉的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