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荒祠白日寒,直教一死寸心安。
崖山激烈原非易,柴市从容更较难。
穷海有人埋碧血,普天无地着黄冠。
西台恸哭悲风起,剩水残山忍再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题的解答,首先要理解诗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形式特点进行分析。
“丞相荒祠白日寒,直教一死寸心安”:丞相荒废的祠堂在白日里显得格外冷清,我宁愿一死了之也不会苟活。表达了诗人对朝廷腐败的不满及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崖山激烈原非易,柴市从容更较难”:崖山之战是激烈的,而柴市的兵变则是从容的,后者比前者更为艰难。这两句表明作者认为,在南宋末年,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形势十分危急。作者以“激烈”和“从容”两个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两件事情的难易程度,突出了当时国家局势的严重性。“穷海有人埋碧血,普天无地着黄冠”:穷困的海岛上,有人献出自己的鲜血来保卫祖国;全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文天祥那样为国捐躯。这两句写到了宋末爱国者的斗争和牺牲。
“西台恸哭悲风起,剩水残山忍再看”:悲痛地痛哭,悲风四起,只剩下残破不堪的山河让人不忍再看一眼。这里,作者把满腔愤怒和哀怨都倾泻在这两句诗中。作者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抒发了对国土破碎、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最后一句,诗人以“剩水残山”收束全篇,余韵不尽。“剩水残山”,意指宋朝残余的土地和山河。这四个字既写出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环境,也暗含了作者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诗人用“忍再看”三字,把无限的感慨与痛惜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
【注释】
“丞相荒祠”:文天祥曾在江西吉安任地方官,后因被诬下狱而罢官回乡。“柴市”:指临安城北的柴市门。“西台”:指文丞相祠。
【译文】
丞相荒废的祠庙在白日里显得格外冷清,我宁愿一死了之也不会苟活。崖山之战是激烈的,而柴市的兵变则是从容的,后者比前者更为艰难。穷困的海岛上,有人献出自己的鲜血来保卫祖国;全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文天祥那样为国捐躯。悲痛地痛哭,悲风四起,只剩下残破不堪的山河让人不忍再看一眼。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罢相后所作,反映了他对朝政的极度失望和对国家的深沉忧虑。前二句说,文丞相祠堂荒凉冷落,自己宁肯一死了之也不会苟存于世。这两句表面上似乎只是说自己的生死观,但实际上蕴含着对时局的担忧。文丞相祠本是文天祥的功德之地,如今却荒废无人问津,可见朝廷已无良臣,文天祥自不免产生悲观绝望之心。
第三联“崖山激烈原非易,柴市从容更较难”,是作者借史事抒怀。崖山海战发生在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率部英勇抗敌,不幸失败,壮烈殉国,这是历史上的大事。而“柴市从容更较难”中的“从容”二字则与“热烈”相对应,说明柴市兵变虽不像崖山战役那样激烈,但也不容易成功。这两句通过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突出了作者对于南宋政权的无奈和对朝廷无能的悲叹。
尾联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土破碎、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最后一句“剩水残山”,意指宋朝残余的土地和山河。这四个字既写出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环境,也暗含了作者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
整首诗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脉络清晰,感情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