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三载,曾叨雨露来,何地酬恩,文渊马革沙场日;
秋水一江,半是军民泪,不堪回首,元圣鸿飞遵渚时。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指《挽黄鹤楼》一诗。黄鹤楼是武昌名胜,作者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写过《和黄鹤楼》一诗,因此称《挽黄鹤楼》为挽张之洞联。
“三载”:三年。
“雨露来”:比喻得到恩惠。雨露,喻皇恩。
“何地酬恩”:何处报答皇恩?
“文渊马革沙场日”,典出《汉书·李将军列传》,言李广战死于沙场,其马因负伤而死,李广也壮烈死去。
“秋水一江”:指长江。
“半是军民泪”:指武汉保卫战时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
“鸿飞遵渚时”:鸿(大雁),传说中一种能远飞的大鸟。遵渚,指大雁过沼泽地带,比喻人去远方。这里借指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赴任途中经过武昌的情景。
赏析:
这是一首挽联,用七绝体形式,对张之洞进行哀悼,同时表达对其忠诚耿耿之心。全诗感情真挚,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第一句“春风三载,曾叨雨露来”,以“春风”起兴,点明时间,暗示了作者与张之洞的友谊渊源;“曾叨雨露来”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感激之情,暗含了对他在武昌任职期间所做贡献的认可。
第二句“何地酬恩”,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对于张之洞所受恩情的深深感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法回报这份恩情的无奈与悲伤。
第三句“文渊马革沙场日”,引用典故,赞美了张之洞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其人格魅力的钦佩。
第四句“秋水一江,半是军民泪”,描绘了武汉保卫战时的惨烈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牺牲战友的深切悲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第五句“不堪回首,元圣鸿飞遵渚时”,以“元圣”代指张之洞,表达了作者对于他离去的不舍与怀念;“鸿飞遵渚时”则暗示了张之洞离开后的孤独与寂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与张之洞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