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瀛海南头,正三岛风清,十洲云朗;
人在嵩山顶上,看庭前草色,门外榕阴。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作者的壮志未酬之感。首联写景,“舟行瀛海南头”是说作者乘船从福建出发前往广东,“三岛风清”、“十洲云朗”,是说海上三座小岛和十洲岛上的云气十分明朗;颔联写景,“人在嵩山顶上”,是说作者站在嵩山之巅远眺,“看庭前草色”、“门外榕阴”,说明作者是在欣赏庭院前的花草以及门外的榕树荫凉。颈联和尾联抒情,“正三岛风清”“人”指作者自己,表明他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十洲云朗”则暗指作者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
我乘船从福建出发去广东,海上三岛和十洲上的彩云都很明朗。
我站在嵩山之巅远眺,欣赏着庭院前的芳草和门外的榕树荫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由福建到广东途中所作。诗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离京南归时途经广东,曾登临粤东名胜——惠州西湖中的观音阁。此诗即作于此次游踪之中。
首联“舟行瀛海,正三岛风清,十洲云朗”。“瀛海”指大海,“瀛海”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为泛指南海或东海。《庄子》中多有“瀛”字,如《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又《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山者,有天门者,以待吹呴而生者。吾不知其谁何,姓名之也。”此二句意谓,我乘坐船只从福建出发前往广东,海上三座小岛和十洲岛上的云彩都十分明净。“舟行”点明了此行的行程,地点是福建与广东间的海域。“三岛风清”,是说海上三座小岛和十洲岛上的云彩都十分明净。“十洲”是指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这里泛称海外诸岛,因岛上多生仙草而得名。诗人用“十洲”来代指海外诸岛。“十洲云朗”,则是说岛上的云彩十分朗润,这既写出了海上风光的迷人之美,更寄寓了诗人向往海外诸岛,渴望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颔联“人在嵩山顶上,看庭前草色,门外榕阴”。这两句写登上嵩山之后所见景色。“人在嵩山顶上”一句是说自己登嵩山观风景。“嵩山”在河南登封西北,因山势峻拔,峰峦叠障,林木葱郁,故又名“中岳”。这里指的是位于福建南部的泉州市境内的著名风景区–泉州开元寺的后山。诗人登上山顶,放眼四望,只见庭院前的草木郁郁葱葱,门外的榕树浓荫满园。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眼前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情感。“人在嵩山顶上”是说诗人站在嵩山之巅远眺,“看庭前草色”,“门外榕阴”说明作者是在欣赏庭院前的花草以及门外的榕树荫凉。“庭前草色”和“门外榕阴”是眼前景物的直接描写;“草色”和“榕阴”则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和闲适。这两句诗将诗人登顶后的所见所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嵩山上俯瞰着庭院前的草木郁郁葱葱,听着门前榕树下那清凉的树荫声。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丰富的内涵,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颈联“正三岛风清,人”指作者自己,表明他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十洲云朗”,暗指作者对祖国统一的信心。
尾联“看庭前草色,门外榕阴”写景,“正三岛风清”“人”指作者自己,表明他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十洲云朗”暗指作者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慨之情。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时刻怀念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及统一大业。
此诗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作者的壮志未酬之感。首联写景,“舟行瀛海南头”是说作者乘船从福建出发去广东,海上三座小岛和十洲上的云气都很明朗;颔联写景,“人在嵩山顶上”,是说站在嵩山之巅远眺,欣赏着庭院前的芳草和门外的榕树荫凉;颈联和尾联抒情,“正三岛风清”“人”指作者自己,表明他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十洲云朗”则暗指作者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含蓄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