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儿长成何所求,农家职守惟牧牛。
春风著物百草长,驱牛啮草来沙洲。
童知牛性不择草,遇丰茸处俱堪留。
乘闲好弄三孔笛,绿杨影里声悠悠。
天上日车休轣辘,少待吾牛饱其腹。
牛得饱兮安吾心,牛不饱兮愧吾牧。
不施鞭朴牛驯扰,顺牛之性无机巧。
牛蹄行,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
高下陂陀任所之,牛日服兮牛不知。
呜呼司牧尽如此,人间那受饥寒死!

牧牛词

童儿长成何所求,农家职守惟牧牛。

春风著物百草长,驱牛啮草来沙洲。

童知牛性不择草,遇丰茸处俱堪留。

乘闲好弄三孔笛,绿杨影里声悠悠。

天上日车休轣辘,少待吾牛饱其腹。

牛得饱兮安吾心,牛不饱兮愧吾牧。

不施鞭朴牛驯扰,顺牛之性无机巧。

牛蹄行,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

高下陂陀任所之,牛日服兮牛不知。

呜呼司牧尽如此,人间那受饥寒死!

译文:
童儿长大追求的是什么?是农家的职守,那就是牧牛。
春风拂过万物生长,牛群在草地上吃着草。
孩子们知道牛的性格并不挑剔食物,遇到肥沃的地方都可以留下。
趁闲暇时间吹奏三孔笛,绿杨树影中传来悠扬的声音。
太阳下山不用驾车赶路,让牛吃饱肚子就好。
牛吃饱了我心里安定,牛没有吃饱我感到很惭愧。
不用鞭打和绳子约束,顺应牛的习性就没有技巧。
牛蹄行走,牛尾巴摇摆,背上有悠闲的春鸟栖息。
高低不平的水沟任它们选择路线,每天只需喂它们吃草就足够。
唉,作为牧羊人就是这样,人间哪能忍受饥荒死亡!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牧童生活的诗。诗人以牧童的视角,描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句“童儿长成何所求,农家职守惟牧牛”,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儿童长大后追求的是农家的职守——牧牛。这一句既体现了儿童的成长过程,也展现了农耕文化的特点。

第二句“春风著物百草长,驱牛啮草来沙洲”,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牧童们的日常生活。春风拂过百草生发,牧童们驱赶着牛群在沙洲上吃草。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体现了牧童们的勤劳和坚韧。

第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牧童们的活动:“童知牛性不择草,遇丰茸处俱堪留。乘闲好弄三孔笛,绿杨影里声悠悠。”这里,诗人通过童儿的视角,展现了牛的特性:无论什么草都吃,遇到丰美的草地都会停留下来。同时,他们也喜欢吹奏三孔笛,笛声在绿杨树影中回荡。这些细节描写生动有趣,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第五、六句“天上日车休轣辘,少待吾牛饱其腹。牛得饱兮安吾心,牛不饱兮愧吾牧”,则是对牧牛生活的描述。诗人认为,只要让牛吃饱肚子,自己的内心就会安定;如果牛没吃饱,他就会感到惭愧。这句话既体现了牧童们的责任心,也展示了他们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第七、八句“不施鞭朴牛驯扰,顺牛之性无机巧”,进一步强调了顺应牛的自然习性的重要性。在这里,诗人提倡不使用鞭子和绳子束缚牛,而是顺应牛的天性去驯养它。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古代农民智慧的体现。

第九、十句“牛蹄行,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描绘了牛在草地上自由行走的场景。这里的“闲闲立春鸟”形象地描绘了牛悠闲自在的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喜爱。

最后两句“高下陂陀任所之,牛日服兮牛不知”,总结了全文。诗人认为,无论是高山还是低洼地带,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放牧。而牛只要吃饱了肚子,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牧牛生活的满足和自豪。

这首诗通过对牧童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乡村景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