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乘块截江流,今古惊涛咽暮秋。
万石棱棱争出水,千崖叠叠曲行舟。
猿啼频下孤臣泪,日落重增旅客愁。
惶恐滩头征雁断,几人回首望神州。
【诗句释义】
过十八滩:经过十八个险滩。
补天乘块截江流:神话传说,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时,其中一大石被她用来堵住了汹涌的洪水。这里以女娲喻指诗人。
惊涛咽暮秋:傍晚时分,江水波涛汹涌,声如雷鸣,令人心惊。
万石棱棱争出水:形容山崖陡峭,石头锋利,仿佛无数利箭直刺水面。
千崖叠叠曲行舟:千层崖壁重叠,曲折迂回的江面上行舟艰难。
猿啼频下孤臣泪:猿猴哀啼不断,如同为失去国家而悲伤的臣子在哭泣。
日落重增旅客愁:夕阳西下,增加了旅途中的忧愁。
惶恐滩头征雁断:惶恐滩是古代著名的险滩,此处暗示诗人此行艰难困苦。
几人回首望神州:诗人不禁回头遥望故土,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思念与担忧。
【译文】
补天后的一块巨石截住了江流,昔日的女娲如今依旧面对滔滔江水。
悬崖峭壁之间,无数尖锐的石尖直指天空,似乎要刺破江面。
山崖重叠,曲折前行的小船艰难前行,仿佛在刀锋上舞蹈。
猿猴的啼声连连不断,仿佛在为失去国家而哀嚎。
太阳落山后,更增添了旅行者的忧愁。
惶恐滩头,飞翔的大雁已经不见踪影,象征着征途的艰难和危险。
谁能想到,在这艰险的环境中,还有人能够回首望向遥远的神州?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通过描绘十八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及其内心的感慨。
开头两句“补天乘块截江流,今古惊涛咽暮秋”,以女娲补天的故事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十八滩的壮丽景象。这里的女娲不仅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是诗人自比,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着,诗人用“万石棱棱争出水,千崖叠叠曲行舟”两句进一步描绘十八滩的险峻。这里的“棱棱”形容石头尖锐,“曲行舟”则描绘了船只在险滩中的艰难行进。
第三句“猿啼频下孤臣泪,日落重增旅客愁”,则转入到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猿猴的啼声不断,仿佛在为失去国家而哀嚎,而夕阳西下则让旅途的艰辛更加深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既有自然的壮美也有人生的苦楚。
最后两句“惶恐滩头征雁断,几人回首望神州”,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惶恐滩是古代著名的险处,大雁在此消失意味着旅途的艰险,而诗人不禁回首遥望故土,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思念与担忧。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色,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国的深情厚意。
整首诗通过描绘十八滩的美景及诗人的旅途经历,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交融。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对旅途经历的描述来表达对家国的关切,使读者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