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拂拂水泠泠,参得维摩止观经。
从此西来真实义,扫除文字重丹青。
【题解】
《达摩面壁图》,即指达摩静坐于石壁上的故事。此诗为题画之作,作者在题咏时,既赞颂了达摩的禅理境界,又对画中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
【注释】
达摩:东晋时南天竺僧人。传说他曾入中国讲法,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相传曾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泠泠:水流声。
西来:从印度传入。
重丹青:以丹青(绘画)为载体,把真义表现出来。
【译文】
松风阵阵拂人耳,溪水潺潺绕心田。
悟得了维摩诘止观经的精微,从此再不迷离于文字。
自西向东传播着真谛,用丹青画出了佛性。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达摩面壁这一典故,赞美了禅宗祖师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终于大彻大悟,从而创立禅宗的事迹,抒发了诗人对于禅宗的崇敬之情和向往之情。
“松风拂拂水泠泠”,起句描写环境,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气氛,给人以空灵超然的感觉。首联点出“面壁”之“壁”。
颔联写悟道。“参得维摩止观经”,说明自己已经领悟了达摩止观经的奥义,这是对首句“水泠泠”的回应,也是对全诗主旨的概括。颔联中的“参”字表明作者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感而发,有所体会。
颈联进一步发挥颔联的意境。“从此西来真实义”一句,表明自己从此明白了佛教所说的“真谛”,并且认为这种真理是从西方传来的。这里,“西来”二字,不仅点出了达摩大师的西来,也暗含了佛教自印度传来的事实。“扫除文字重丹青”一句,表明自己要用绘画来表现这种“真谛”。这里,“真谛”指的是佛教所说的“般若”智慧,而“丹青”则是指绘画。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尾联再次点出“面壁”,并强调了自己的觉悟与达摩大师的精神相一致。尾联中的“重”字表明诗人认为绘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艺,而是一种能够表达“真谛”的工具。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他认为,通过绘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法的深意,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禅宗的生活。这种看法体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