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在音何𧮈,唇亡口半呿。
病同师伯齴,方问仲堪医。
露涿从人诮,衔碑欲语迟。
纳言亲切地,补阙是良规。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节:舌在音何𧮈,唇亡口半呿

  • “舌在音何𧮈”: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将“舌”与某种抽象的“音”联系起来。可以理解为舌头(象征性地)承载着某种声音或意义。
  • “唇亡口半呿”:嘴唇没有了,嘴巴自然张开。这里的“呿”是开口呼出的声调,形象地描绘出失去嘴唇后嘴巴的状态。

第二节:病同师伯齴,方问仲堪医

  • “病同师伯齴”:这里可能是指病情相似或相仿,就像两个病人(师伯和仲堪)一样。
  • “方问仲堪医”:正在向仲堪寻求医疗帮助,表明有求医治病的需求。

第三节:露涿从人诮,衔碑欲语迟

  • “露涿从人诮”:露水滴滴,像是被人嘲笑的样子,形容处境艰难或有不被理解之处。
  • “衔碑欲语迟”:嘴里衔着一块碑石,想要说话却说不出来。这里的“迟”可能意味着犹豫或是无法表达自己的困境。

第四节:纳言亲切地,补阙是良规

  • “纳言亲切地”:这里的“纳言”可能指的是接受意见、建议或者倾听他人意见的行为,而“亲切地”则强调了这种方式的重要性和温暖。
  • “补阙是良规”:指出弥补缺点或不足的方法是良好的做法。这里的“补阙”指的是改正错误或不足,而“良规”则意味着正确的方法或指导。

接下来是诗歌的译文及注释:
兔缺
舌头承载着无形的声音,嘴唇失去了却只能张嘴。
我生病的时候,曾向师伯请教治疗;现在遇到问题,想向仲堪咨询。
被嘲笑时,像露水一般无助;言语难以启齿,如同口中的石头难以取出。
倾听他人的建议是一种亲切的行为,而改正缺点则是明智之举。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人际交往中聆听与沟通的重视。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通过对“舌”、“唇”、“碑”等象征物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