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祁连起北邙,黄肠不虑发丘郎。
平生赐物都燔尽,千里名驹衣火光。

吴伟业的《读史偶述 其十七》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析:

  1. 诗词原文
    大将祁连起北邙,黄肠不虑发丘郎。
    平生赐物都燔尽,千里名驹衣火光。

  2. 逐句翻译

  • 第一句:“大将祁连起北邙”描述了一位英勇的大将祁连将军在北方的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崛起的场景。这里的“起”表示崛起,而“北邙”指的是古代帝王贵族葬于此处。
  • 第二句:“黄肠不虑发丘郎”则通过“黄肠”和“发丘郎”这两个词汇,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反思,暗示着即使是黄金堆砌的墓穴也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
  • 第三句:“平生赐物都燔尽”描绘了作者面对曾经恩赐的物品都已化为灰烬的场景,这反映了一种对过往辉煌不再的悲哀和失落感。
  • 第四句:“千里名驹衣火光”则通过“千里名驹”和“衣火光”这两个意象,展现了一种英雄末路、光辉不再的凄凉画面,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1. 关键词注释
  • “大将”:指在战场上担任重要职位的将领。
  • “起北邙”:在古代,北邙是一处帝王贵族墓葬地,这里用来隐喻历史的重要人物或事件。
  • “黄肠”:古代的一种葬礼方式,用木材制成圆柱形,中间填满金银财宝,象征富贵和权势。
  • “发丘郎”:盗墓贼头目,这里可能比喻那些为了利益不惜破坏历史的人或事物。
  • “平生赐物”:指作者曾经得到的恩赐之物。
  • “都燔尽”:全部被烧毁,意味着这些赐予的物品都被彻底抛弃。
  • “千里名驹”:千里马,通常用来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 “衣火光”:形容马匹在火中奔跑的景象,这里可能象征着英雄或英才的光辉最终被火焰吞噬。
  1. 赏析
  • 吴伟业的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不再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诗中的“大将”、“黄肠”、“发丘郎”等词汇,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厚重和复杂性,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 “平生赐物都燔尽,千里名驹衣火光”这两句,更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和个人在其中的角色。这种深刻的历史观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刻省察。

吴伟业的《读史偶述 其十七》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佳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