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德,原名吴讷,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372,卒于公元1457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敏德,号思庵。
永乐中以知医荐至京。
仁宗监国,闻其名,使教功臣子弟。
洪熙元年授监察御史,出按浙江、贵州,累官南京左副都御史。
正统初被诬下狱,旋得释。
四年致仕。
归家,布衣蔬食。
周忱巡抚江南,欲为改建住宅,不可。
卒谥文恪。
有《小学集解》、《文章辨体》、《祥刑要览》等。
生卒年:1372-1457
敏德,原名吴讷,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372,卒于公元1457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敏德,号思庵。
永乐中以知医荐至京。
仁宗监国,闻其名,使教功臣子弟。
洪熙元年授监察御史,出按浙江、贵州,累官南京左副都御史。
正统初被诬下狱,旋得释。
四年致仕。
归家,布衣蔬食。
周忱巡抚江南,欲为改建住宅,不可。
卒谥文恪。
有《小学集解》、《文章辨体》、《祥刑要览》等。
生卒年:1372-1457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张尉旧祠: 张尉,这里指的是唐代书法家张旭。“旧祠”意味着对张旭的纪念祠堂或庙宇。 译文: 张旭的旧日祠堂/庙宇。 关键词解释: 张旭 - 唐代著名书法家,以草书著称。 2. 张颠尉南沙: “张颠”是对张旭的尊称,表明其在书法界的高超技艺。“南沙”可能表示他的活动地点或出生地。 译文: 张旭,被称为“张颠”。他活跃在南沙(地名)。 赏析:
诗句释义: 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 虞城(今江苏徐州市)位于山麓,七条河流如同琴弦一样排列。 昔人肇嘉名,千古称琴川。 古人给这个地方取名为琴川,意思是这个地方的河流像琴一样优美。 猗余少年日,结庐住川边。 我年轻的时候,在这条河边建造了房屋。 每得琴中趣,不暇丝桐传。 每次听到河水流淌的声音,我都感到非常高兴。 此意常自知,脉脉无与言。 这种感受常常让我自己知道,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齐女墓 齐景不自强,涕出女于吴。 迢迢三千里,百两来姑苏。 死葬虞山巅,北望父母都。 芳魂逐飘风,艳骨归黄垆。 空馀一抔土,月夜皞饥狐。 注释: - 齐景不自强:指齐国的君主齐景公(姜小白)未能自强,无法挽救国家的危机。 - 涕出女于吴:泪水从齐国流到了吴国(这里指吴国被越国灭亡)。 - 迢迢三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 百两来姑苏:形容吴国派来的使者很多。 - 死葬虞山巅:将死者埋葬在虞山之上
【注释】 1. 破红巾:攻破敌军的红旗。 2. 君不见:你看不到。 3. 蕲黄:指今湖北、安徽一带地区。 4. 纷纷:纷乱的样子。 5. 马:战马。 6. 张:插。 7. 红旗:指敌人的军旗。 8. 去年陷:前年(公元890年)陷于敌人之手。 9. 今年陷:今年(公元891年)又陷于敌手。 10. 深山:指被金兵占领的深山中百姓。 11. 含疮痍:满身创伤。疮痍,疮口,喻为战争所伤。 12.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诗歌,考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满目尽楼台,路从山顶来。”首句写登临所见的吴山景色,诗人站在山顶回望脚下,只见一片楼台错落有致地展现在眼前。第二句紧接第一句,写山路是从山顶上来的。这两句写景,写出了吴山的高峻、雄伟,也点出了诗人登上高处后所看到的美景。 “潮生沙岸没,云破海门开。”“潮生”二句,写江潮涌起,淹没了沙滩,云彩裂开缝隙
宿承天观用杨廉夫韵 吴讷元代诗歌鉴赏 《宿承天观用杨廉夫韵》是元代诗人吴讷所作,通过细腻描绘夜晚的承天观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也在思想情感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发。 诗歌原文与翻译 承天观里开图画,吴越山河一览中。 半夜月明湖水白,五更日出海门红。 彩船春晚笙歌歇,粉堞风高鼓角雄。 十二阑干都倚遍,归心飞过大江东。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根据要求逐一分析即可。 首联中,“跃马东归古歙州”是说诗人骑马向东回归了故乡;“铁衣如雪照清秋”意思是穿着一身像雪花一样的铁甲,在秋天的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这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战袍上的铁甲在阳光下反射出的明亮光芒,表现出战士英勇无畏、豪情壮志的气概。
【注释】 昱关:指代古地名。 白羽红翎:形容战马。 金镝:箭镞上镶有金子的箭靶。 朽骨茫茫:形容战争后的荒凉景象。 黄连足坚壁:用黄连筑成的墙来固守。 四面长围筑已成;四周被敌人重重包围。 炮架崔巍:炮架上的火炮高大雄伟。 朱旗:红旗,这里比喻韩将军的旗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作于天宝年间。全诗以叙事为主,通过描写战争场面,歌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战斗和牺牲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字词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进行概括和分析。 “游岝崿山”,意思是我来到这荒山野岭中游览。“骑马野桥西”,意思是我在野桥西边骑马游玩。“残梅雪满溪”,意思是残梅树上挂满了积雪,白雪覆盖了小溪。“兴来诗谩写”,意思是我兴致来了随便吟咏。“行处剑长携”,意思是行走之处,常将宝剑随身携带。“烽火边关近”
战昱岭关 【战昱岭关】:指代战争,昱岭关是古代的一个关口,这里借指战争。 鼓角声雄队伍齐,扬兵晓战昱关西。 【鼓角声雄队伍齐】:用鼓角声来激励士兵士气,队伍整齐划一。 【扬兵晓战昱关西】:在昱岭关西边发起早晨的战斗。 黄金匣动双龙出,赤羽旗开万马嘶。 【黄金匣动双龙出】:指黄金制的匣子打开时,两条龙从里面飞出来。 【赤羽旗开万马嘶】:红色羽饰的旗帜展开时,成千上万的战马发出嘶鸣声。
吴炎是明代诗人。 吴炎,字赤溟,号赤民,生于明朝的江苏吴江区。他的一生与明末清初的文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文学上的贡献颇为显著。他与同为文人的潘柽章共同创建了“惊隐诗社”,并与顾炎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吴炎在明亡后选择隐居授业,这一行为反映了他对故国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他在清顺治时期参与了庄廷鑨私修《明史辑略》的工作,尽管他本人对于这样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明浙江海盐人,字圣生,号磊斋。 天启二年进士。 除建昌府推官,擒治豪猾剧盗,治声日闻。 崇祯五年擢吏科给事中,请罢任用内官,时不能行。 十七年任太常少卿。 后守西直门御李自成军,城破自缢。 福王时,谥忠节。 有《家诫要言》。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