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或作易。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日生。
崇祯十六年进士。
生有膂力,跅弛不羁。
南明弘光帝时谒史可法。
可法题授兵部主事,为己监军。
扬州失守时,适在江南征饷,得免于难。
乃走太湖,与举人孙兆奎等起义兵,屯长白荡。
隆武帝授兵部侍郎,进尚书。
鲁王监国,封长兴伯。
清兵至,兵败出走。
次年,再起兵,被执死。
有《东湖倡和诗集》、《北征小咏》。
生卒年:1612-1646
名或作易。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日生。
崇祯十六年进士。
生有膂力,跅弛不羁。
南明弘光帝时谒史可法。
可法题授兵部主事,为己监军。
扬州失守时,适在江南征饷,得免于难。
乃走太湖,与举人孙兆奎等起义兵,屯长白荡。
隆武帝授兵部侍郎,进尚书。
鲁王监国,封长兴伯。
清兵至,兵败出走。
次年,再起兵,被执死。
有《东湖倡和诗集》、《北征小咏》。
生卒年:1612-1646
《东湖杂诗·其一》是黎廷瑞所作诗词,游丝窈窕织春晖,杨柳人家半掩扉。一片暖云筛雨过,杏花疏处见莺归。 译文: 春风轻拂,柳树依依,杨柳人家半掩着门扉。一片暖云飘过,筛下细雨,杏花间隐约可见黄莺归来。 赏析: 首联“游丝窈窕织春晖,杨柳人家半掩扉”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春日景象,游丝在春风中摇曳,如同轻柔的手指,在春天的阳光下编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而那些杨柳依依的人家
【注释】 浩荡——形容湖波浩瀚。萧疏——形容树木凋落稀疏的样子。矜——自夸、自负。独鹤——指一只孤独的鹤。风淡——风很轻,很柔和。此日——这一天。五湖——指太湖。长——高。万户侯——指达官贵人。披裘——穿皮衣,比喻隐居不仕。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东湖风景的描写。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全诗意境清丽,语言简练,用典贴切,情景交融。 “浩荡晴波远,萧疏古岸秋。”这两句诗描绘了东湖水波浩渺
诗句原文: 清时敢避地,坚卧竟如何。两岫窗中入,千帆枕上过。 饥鹰翻健翮,老鹤立平柯。招隐谁当赋,苍凉起棹歌。 译文: 在清静的时期我敢于避开乱世,然而坚持隐居到底会如何呢?窗外的两座山峰仿佛进入我的视野。无数帆舟从我枕边驶过。 饥饿的鹰在振翅高飞,老鹤站立在低矮的树枝上。谁会来赋诗描绘我的隐居生活,我会随着波涛起伏而吟唱起棹歌。 注释: 1. 清时:这里指宁静的时代,太平盛世。 2.
注释 - 寂寂顾荣扇:顾荣是东晋名士,以清高著称。此处用“寂寂”形容顾荣生前的声望和地位。 - 萧萧张翰莼:张翰(字季鹰)是西晋末年的著名文人,曾为洛阳令,后辞官归乡,在家乡隐居生活。此处用“萧萧”形容张翰归隐后的生活环境。 - 斯人不可见:指那些已经去世的人,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或事迹。 - 秋色几回新:秋天的色彩总是那么新鲜美丽,但人们却无法再见到这样的季节。 - 水涸蛟龙蛰
【注释】 停午:中午,正午。移时:过了一段时间。檐虚:指屋檐空荡。旷野:广阔的地方。壁破:墙壁破裂。怒涛:猛烈的波浪。龙饮:龙在溪边饮水。前溪:前面那条小溪。虹依北岸生:彩虹挂在北岸。虹:雨后天空中出现的一种彩色圆形弧形光,因形状像桥而得名。豁远目:开阔了眼界。喜见众峰清:高兴地看见山峰清晰明亮。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东湖的景色。首句“停午片阴合”,意思是中午时分,云层渐渐聚合,遮住了阳光
明代诗人吴谦牧,字裒仲,号志仁,是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他是刘宗周和张履祥的弟子,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将详细介绍吴谦牧: 1. 生平简介 - 时代背景及身份:吴谦牧生活在明朝末期,属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身份主要是诸生,这表明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具体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详。 - 师承关系:吴谦牧与从兄吴蕃昌均为刘宗周弟子
李瑞是明代诗人。 字宝弓,号顽庵,别号鹿溪耄夫,出生于明末清初时期的漳浦县城西街(今县城西大街李家祠),具体时间约为1607年至1686年。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创作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作。李瑞的作品涵盖了《题三忠祠》、《雨止闲行》、《藏山客寓》等诗篇,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深厚功力
名或作易。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日生。 崇祯十六年进士。 生有膂力,跅弛不羁。 南明弘光帝时谒史可法。 可法题授兵部主事,为己监军。 扬州失守时,适在江南征饷,得免于难。 乃走太湖,与举人孙兆奎等起义兵,屯长白荡。 隆武帝授兵部侍郎,进尚书。 鲁王监国,封长兴伯。 清兵至,兵败出走。 次年,再起兵,被执死。 有《东湖倡和诗集》、《北征小咏》。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