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常州府宜兴人,字孟谔。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历知光山、唐山、秀水三县,征授御史。
甫拜命,即论救给事中汪若霖,诋大学士朱赓甚力。
又劾中官潘相谋督湖口税事,谓其虐民。
泰昌时官吏部左侍郎,忤魏忠贤,与杨涟等同削职归。
崇祯初起官,与首辅周延儒同乡,而无所附丽;与温体仁亦不合,遂以所援引不当帝意,削籍归,卒。
有《定轩存稿》。
生卒年:1566-1635
明常州府宜兴人,字孟谔。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历知光山、唐山、秀水三县,征授御史。
甫拜命,即论救给事中汪若霖,诋大学士朱赓甚力。
又劾中官潘相谋督湖口税事,谓其虐民。
泰昌时官吏部左侍郎,忤魏忠贤,与杨涟等同削职归。
崇祯初起官,与首辅周延儒同乡,而无所附丽;与温体仁亦不合,遂以所援引不当帝意,削籍归,卒。
有《定轩存稿》。
生卒年:1566-1635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题目要求来组织答案。注意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诗歌的情感以及手法。此题中“古别离”是全诗的中心词,围绕“别”展开分析。 (1) “三岁为君妇,未尝下高堂。”“三岁”指三年,“高堂”代指丈夫的家,这里指的是丈夫的家。“未尝下高堂”意为未曾离开过丈夫家的门槛。这一句的意思是:从嫁到他家里以来
【诗句解读】 1. 大块真劳生,俯仰日萦感:大地如此广阔,真让人感到劳累。我俯身仰望,太阳的光辉在天空中徘徊旋转。 2. 内庭鲜欢悰(qíng):内廷里没有欢乐的气氛,只有深深的忧郁。 3. 远郊豁幽览:远处的郊外开阔了视野,让我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 4. 寓目极寥廓,开襟惬澄澹:放眼望去,景色极其开阔,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宁静。 5. 岩阿秀菊(yī)萸(yú):山石之间的菊花和艾叶
【赏析】 这首诗是拟作陈思王曹植的《赠丁仪王粲二首》之一,诗中对曹植与丁仪、王粲之间的友情进行了描写。诗人以“同心侣”来称呼朋友,表现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坚欲解世缨”来描绘丁仪等人高洁的品行和追求。此外,还运用了许多典故,如“延陵非通谊”等。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 【原文】 王师入京邑,天宇俄廓清。 九庙肃钟簴,十陵剪棘荆。 皇路日就坦,相君靡自盈。 吐哺则公且,辟门罗隽英。
游主山 飞檐矗汉势崒嵂,徙倚危栏望不穷。 云度山腰来远翠,霞随日脚绘奇红。 风尘回出清虚上,天籁时闻碧落中。 心境尽融空色界,恍疑身世见鸿蒙。 译文: 登上主山之巅,飞檐矗立,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我站在高处,俯瞰四周,只见云雾缭绕在山腰处,仿佛是远处传来的绿色,又像是日落时分的霞光,为山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微风吹过,带着清新的气息,从山顶飘荡而下,仿佛来自天上的声音
明常州府宜兴人,字孟谔。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历知光山、唐山、秀水三县,征授御史。 甫拜命,即论救给事中汪若霖,诋大学士朱赓甚力。 又劾中官潘相谋督湖口税事,谓其虐民。 泰昌时官吏部左侍郎,忤魏忠贤,与杨涟等同削职归。 崇祯初起官,与首辅周延儒同乡,而无所附丽;与温体仁亦不合,遂以所援引不当帝意,削籍归,卒。 有《定轩存稿》。 生卒年
明四川南充人,字元忠,号元垒,陈以勤子。 隆庆二年进士。 授编修。 为日讲官历詹事、吏部侍郎,与诸臣请立太子,虽未得允,而三王并封中止。 万历二十一年秋,擢礼部尚书,领詹事府事。 寻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二十三年,言官同时落籍者二十余人,于陛上疏力救。 改文渊阁。 在直庐常以帝拒谏为忧。 卒谥文宪。 少从父习国家故实,为史官,益究经世学,尝参与预修世、穆两朝实录,并以副总裁编辑国史。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志行。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确山知县。 开河渠百九十八道,垦莱田,给贫民牛,积粟备荒,授民纺车,广植桑榆。 调中牟。 迁刑部主事。 历湖州知府,捕杀豪绅恶奴,大举荒政。 后以按察副使督九江兵备,因老母尚在,告终养归。 生卒年
明常州府宜兴人,字孟谔。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历知光山、唐山、秀水三县,征授御史。 甫拜命,即论救给事中汪若霖,诋大学士朱赓甚力。 又劾中官潘相谋督湖口税事,谓其虐民。 泰昌时官吏部左侍郎,忤魏忠贤,与杨涟等同削职归。 崇祯初起官,与首辅周延儒同乡,而无所附丽;与温体仁亦不合,遂以所援引不当帝意,削籍归,卒。 有《定轩存稿》。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