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潘旸升,原名湛,是明朝槜李诗系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槜李诗系》卷四十中,其中收录了七首作品。
潘旸升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他在当时的官职是比部郎,这一身份也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潘旸升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奔放的诗篇,又有婉约细腻之作,展现了他在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和深厚功底。
明代诗人潘旸升,原名湛,是明朝槜李诗系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槜李诗系》卷四十中,其中收录了七首作品。
潘旸升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他在当时的官职是比部郎,这一身份也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潘旸升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奔放的诗篇,又有婉约细腻之作,展现了他在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和深厚功底。
《晓过鸳湖》 花发名园,酒满卮,锦鞍争春色 注解与赏析: 1. 花发名园酒满卮:诗句描述春天到来时的景象。“花发”指的是花朵开放,通常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自然的繁荣。「名园」暗示了这个地方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或独特的美。“酒满卮”则表现了节日或庆典时的热闹气氛,酒不仅是饮品,也象征着欢聚和祝福。 2. 锦鞯争逐是春时:这里的“锦鞯”形容华丽的鞍子,通常与贵族或地位较高的人物相关
五色云开宝镜升,繁华旧日转难凭。 桃花惯逐春流水,何事渔郎认武陵。 诗句释义: 1. 五色云开宝镜升: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天空景象,云朵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如同一面宝镜在缓缓升起。这里的“五色云”象征着多彩的祥瑞之气,而“宝镜升”则暗示着吉祥和美好的开始。 2. 繁华旧日转难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怀念,以及对这些日子变得难以追寻的无奈。这一句中的“旧日”指的是过去繁荣昌盛的日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内容为: 望望蒹葭拥去艭, 愁分寒影渡枫江。 无端想起芙蓉衩, 绣出鸳鸯七十双。 注释: - 望望:望着,看着。 - 蒹葭(jiān jiā):一种水草,也称为蒹苇,通常指芦苇。 - 拥去艭(yùn qù yú):指船帆被风紧裹着,像是被芦苇丛包围的样子。 - 寒影:形容冷清、孤独的影子,此处指船影。 - 渡枫江:在枫江上行驶。枫江可能是指长江的一段
平波潋滟羡双鸥,草借晴光绿满洲。 花事又残人未到,一时凭遍画山楼。 注释分析: - 《鸳湖七首(其四)》: 这是潘旸升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他对鸳湖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 平波潋滟羡双鸥: “平波”指水面平静如镜,“潋滟”形容水波荡漾。这里的双鸥象征着自由与美好,诗人羡慕它们能在这样美丽的湖面上自由地翱翔。 - 草借晴光绿满洲: “草”指的是岸边的草地,“晴光”即晴朗的阳光
秋满晴空月正圆,隔湖听唱小游仙。 不因蘋际微风起,那得清音到画船。 注释:在秋天的天空晴朗无云,明月高悬时,我隔着湖面聆听那些歌唱《小游仙》的人声,他们的声音清澈悦耳。如果没有湖面上蘋草随风摇曳产生的细微声音,怎么能让这悠扬的歌声传到对岸的画船上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细雨轻拂过湖面,留下一丝丝香气,仿佛能随风带走。 窗外,月光洒在垂露的枝叶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交错的景象。相思之情,日日夜夜都难以言说,只有借助这微风和细雨,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在这寂静的夜晚,独自倚靠在窗边,任凭思绪随和煦的春风、缠绵的细雨,轻轻缠绕在枝头。这一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深沉的画面,让人不禁陷入对往昔情感的回忆之中
种成修竹待栖鸾, 三五东生月影团。 重到歌楼看寂寂, 蘼芜深映碧窗寒。 注释: 1. “种成修竹”四句:指种植了成片的竹林,等待着栖息在竹间的鸾鸟(凤凰),三五月间东方升起时,月光如圆团般皎洁明亮。 2. “重到”两句:再次来到歌楼,看到四周寂静无声,蘼芜花深藏在窗户旁,显得格外清冷幽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鸳湖的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展现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生活态度
潘志伊,字伯衡,一字嘉征,号少东,是明代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苏州府吴江,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进士。在官场上,潘志伊担任过广西布政司右参政和定州知州等职务,以严格治军、革除额外补贴而著称。 关于其诗词创作,据古诗词网收集的信息,潘志伊共留下了一首诗《题存石草堂·名园迥尘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喧嚣、自然宁静的场景:名园中开满了参差的石头林,丹梯映照着朝阳的光芒,碧嶂承载着夕阳的余晖
明浙江乌程人,字时良,号印川。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四十四年,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总理河漕朱衡共开新河。 以丁忧去。 隆庆四年,主持塞邳州、睢宁决口。 后坐事被劾罢。 万历五年,河、淮大决。 次年,张居正命主治理。 时黄水北流,全淮南移,季驯塞决口,筑堤防,借淮之清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使河、淮并流,以浚海口。 次年工成,进工部尚书。 张居正卒,季驯以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