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刚,原名顾存仁,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502,卒于公元1575
明苏州府长洲人,一作太仓人,字伯刚,一字子奇,号怀东。
嘉靖十一年进士。
除余姚知县,征为礼科给事中。
十七年冬疏请赦杨慎、马录、冯恩、吕经等,惩吴璋、叶凝秀,忤旨廷杖,编管保安州。
往来塞上,几三十年。
穆宗立,召为南京通政参议,历太仆卿。
未几,致仕,万历初卒。
有《太仆寺志》、《东白草堂集》。
生卒年:1502-1575
伯刚,原名顾存仁,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502,卒于公元1575
明苏州府长洲人,一作太仓人,字伯刚,一字子奇,号怀东。
嘉靖十一年进士。
除余姚知县,征为礼科给事中。
十七年冬疏请赦杨慎、马录、冯恩、吕经等,惩吴璋、叶凝秀,忤旨廷杖,编管保安州。
往来塞上,几三十年。
穆宗立,召为南京通政参议,历太仆卿。
未几,致仕,万历初卒。
有《太仆寺志》、《东白草堂集》。
生卒年:1502-1575
【注释】 清光:月光。秋:指秋天的景色。关月:古称函谷关。“关”是“关塞”的意思。故国:故乡。愁:忧愁,悲伤。何处笛声:指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笛声。卧看北斗:指在城楼上静心观赏天上的北斗星。 【赏析】 《对月》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通过诗人登高望月、聆听笛声、观看北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之情。 首句点明了此夜的月亮格外明亮,为谁而明亮呢
岔道 目极长安岭,春生岔道屯。 看花频掩泪,闻雁欲销魂。 陇雾侵衣湿,风沙隔面昏。 据鞍悲髀肉,徒切壮心存。 注释: 1. 目极长安岭,春生岔道屯:眼望远方的长安岭,春天在岔路处生出新的生机。 2. 看花频掩泪,闻雁欲销魂:看着花朵不断凋落,我频频掩面流泪,听着北归的大雁声声凄厉,我仿佛要被悲伤击垮。 3. 陇雾侵衣湿,风沙隔面昏:陇地的雾气浸湿了我的衣服,风沙吹得视线模糊,使我感到迷茫。 4
明苏州府长洲人,一作太仓人,字伯刚,一字子奇,号怀东。 嘉靖十一年进士。 除余姚知县,征为礼科给事中。 十七年冬疏请赦杨慎、马录、冯恩、吕经等,惩吴璋、叶凝秀,忤旨廷杖,编管保安州。 往来塞上,几三十年。 穆宗立,召为南京通政参议,历太仆卿。 未几,致仕,万历初卒。 有《太仆寺志》、《东白草堂集》。 生卒年
顾应旸,字太初,号东曙,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出生于无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以下是关于顾应旸的介绍: 1. 个人背景 - 基本信息:顾应旸,字太初,号东曙,无锡人。他的生平和事迹被记载在《明史》等史书中,显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科举成就:顾应旸曾在明朝丁酉年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举人的身份,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与政治成就。 - 官职经历:他后来在广西苍梧担任过副史一职
明代诗人“如山”并非邵宝,而是陶安。在探讨这位明代诗人及其作品之前,需要了解明代的诗歌背景和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 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学大家,包括著名的“前七子”和“后七子”,他们主张复古,推崇唐宋诗的传统。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文人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诗歌题材也更加多样化。 邵宝,字国贤,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