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原是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王启原的诗作《挽郭嵩焘联》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造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怀,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王启原诗歌的学习和鉴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清代诗歌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王启原是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王启原的诗作《挽郭嵩焘联》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造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怀,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王启原诗歌的学习和鉴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清代诗歌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注释】挽:哀悼。郭嵩焘:清朝大臣。“识议”句:意谓郭嵩焘的见识和议论,被当时的世俗所惊骇,认为他应为朝廷效力,而不应归隐。 “瀛寰七万里”句:意谓他在京城(北京)以外的地方有很高的声望,影响很大。 “终全国体”句:意谓他的功绩和品德是全国上下一致推崇的,人们把他当作国家的柱石。 “勋业”句:意谓他仍致力于著述,为国家培养人才。 “中兴名将相”句:意谓他虽不是名将,但作为宰相辅佐皇帝治国
王仪通,又名王式通,字书衡,号志庵,原籍浙江山阴,后入籍山西汾阳。以下是对其的介绍: 1. 生平经历:王仪通向来是清朝的著名学者与官员。他生于1864年,卒于1931年。王仪通原名王仪通,字书衡,后改字志庵,号为书衡,原籍浙江绍兴,后迁入山西汾阳。他在光绪年间考中进士,曾历任编书局、学务处等职。在1906年,他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并任内阁中书、刑部山东司主事等职。1912年到1925年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