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议为流俗所惊,瀛寰七万里间,终全国体;
勋业仍著书以老,中兴名将相外,留此儒臣。
【注释】挽:哀悼。郭嵩焘:清朝大臣。“识议”句:意谓郭嵩焘的见识和议论,被当时的世俗所惊骇,认为他应为朝廷效力,而不应归隐。
“瀛寰七万里”句:意谓他在京城(北京)以外的地方有很高的声望,影响很大。
“终全国体”句:意谓他的功绩和品德是全国上下一致推崇的,人们把他当作国家的柱石。
“勋业”句:意谓他仍致力于著述,为国家培养人才。
“中兴名将相”句:意谓他虽不是名将,但作为宰相辅佐皇帝治国,也是杰出的。
“留此儒臣”句:意谓他留在朝廷任职,为国家培养人才,是位杰出的儒臣。
【赏析】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写的一篇悼念好友郭嵩焘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他生前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身后遗存的崇高评价,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先写郭嵩焘在京师受到的惊骇,再写他在外省享有盛誉。“识议”,指当时士大夫的舆论;“流俗”,指一般社会风气。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对郭嵩焘的敬重。“终全国体”,意思是郭嵩焘的政绩卓著,为全国所景仰;“留此儒臣”,意思是郭嵩焘虽然已经归隐,但仍是一位杰出的儒臣,为国家培养人才。
中间四句,从不同侧面表现郭嵩焘的卓越才能。“功业”句,意思是郭嵩焘虽非名将,但他辅佐皇上,治理国家,也称得上一位名将;“犹著书”句,意思是尽管郭嵩焘已年老退休,仍然勤于著述,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两句赞扬了郭嵩焘的治绩与风范。后两句则从另一角度赞扬郭嵩焘,指出他是位杰出的宰相辅政。“中兴名将相”,意思是郭嵩焘虽然不是名将,却能辅佐皇帝,使国家中兴,成为一代名相。
末尾两句,再次称赞郭嵩焘的人品。“儒臣”,即儒雅之臣。这里指的是郭嵩焘虽已归隐,但他仍然是一位儒雅之臣,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两句是对郭嵩焘一生的总结性评价,表明郭嵩焘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功于国家,而且在政治上、文化教育上也有重大贡献。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先写郭嵩焘在京受惊骇,再写其在外享盛誉,接着从不同方面评价其功业与风范,最后再次称赞其人品。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热烈,表现出作者对郭嵩焘的深厚友情和高度赞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