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1675年-1750年)是中国清代的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和理学家。李绂,字巨来,号穆堂,出身于江西临川荣山镇,是清朝著名的文人和官员。他在诗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是在五言长古风方面的成就尤为卓著。
李绂幼时即显露才华,能过目成诵,十岁时就能作诗,十二岁时便与乡中诸贤结诗社,有“神童”之誉。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上具有严谨的结构,内容上则表现出深邃的思考,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其中代表作《峡江舟中望东岸诸山》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作。
除了诗歌创作,李绂在方志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不仅主修了多部地方志书,如《八旗通志》、《临川县志》等,还对方志的性质、体例、章法、功用以及文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他提出的“志,固史之属也”,一反传统的方志仅属于地理书的观念,这一见解虽存在缺陷,但极大提升了方志的地位和作用。
李绂在学术和政治生涯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考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在政治舞台上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然而,由于卷入朝局纷争,最终被参劾下狱。尽管如此,李绂的政治活动并未影响他在文学上的名声。乾隆初年,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与整理工作。
李绂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物,他的诗歌和方志学成就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的生平和学术贡献的了解,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位清代的文学家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